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邱云生”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主题词:生态文明 水资源 利用
坚持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昆明市水务局 云南. 昆明 )
摘要:昆明是一个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和结构性缺水并存的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尤其突出,坚持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多年来,昆明水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生态文明发展目标要求,从构建供水安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水工程管理四个领域的全面提升,不断提升水资源、水环境对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将水资源“三条红线”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指标,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取得了进展,初步构建起了健康水循环的安全保障体系,为昆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题词:生态文明 水资源 利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给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昆明现状及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构建水生态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健康水循环体系变得日益紧迫。“十三五”时期是昆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昆明经济强市、绿色强市的推进期。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上始终坚持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和“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要求,坚持节水和调水相结合,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保护相结合,工程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和水公共服务一体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与环境支撑。
一、昆明水生态文明建设回眸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持续加强。全市已建小(二)型以上水库820座,“五小”水利37.5万件,蓄水工程总库容27.8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4.85亿立方米。(含阳宗海6.1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65亿立方米)。
积极推进再生水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建成集中式再生水处理站9座,总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日;建成再生水供水主干管约400公里;建成捞鱼河、洛龙河再生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10.5万立方米/日;主城及呈贡区范围内建成473座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总处理规模14.7万立方米/日。截至2014年,昆明主城再生水回用量达到10.5158亿立方米(含回补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其中用于绿化、环卫、冲厕等杂用水为5448万立方米;主城及呈贡区范围内共建成100个雨水收集利用设施,设计规模为6.6万立方米。
(二)全面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用水效率不断提升。制定了《昆明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昆明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办法》等制度建设,加强区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非居民用水户计划与定额用水管理,严格节水“三同时”制度,编制完成《昆明市城镇再生水利用专业规划》;积极推进《昆明市水功能区划》、《昆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设施,加强节水联席工作机制建设和重点用水户监控管理;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128家,创建节水型小区109个。年累计节水量达1.36亿立方米,其中纳入计划用水管理节水0.74亿立方米,再生水替代自来水节水量达6223.65万立方米(仅为城市杂用水替代量,不含河道生态、景观补水量)。完善取水许可信息库建设,清理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加强154口抗旱应急取水井的监管,切实做好地下水保护工作。
(三)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实现新突破,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加。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污(雨)水处理能力113万立方米/日。其中,配合环湖截污建设污(雨)水处理厂,新增污(雨)水处理能力55.5万立方米/日。到“十二五”末,滇池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231.5万立方米/日,滇池流域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将新增约1.35万立方米/日。紧紧围绕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扎实推进环湖截污和交通工程建设、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等“六大工程”,滇池水体水质明显改善,国家考核的16条入湖河道已有盘龙江、新宝象河等14条达标。
(四)加强水源地保护,供水水质稳步提高。制订了《昆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意见》,明确各级各部门水源保护工作目标及任务,完善水源保护相关办法;全面推进饮用水源保护行动,在水源地实施了污染治理、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移民搬迁等四大工程;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完善主城水源区生态补偿体系,完善饮用水水源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实施了官渡区、东川区等10个县区的18个水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工程,实现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五)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新突破,生态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项目,重点做好东川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实现坡改梯6250亩。打造晋宁大春河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等水土保持的典型示范工程;组织实施盘龙老坝小流域和寻甸乌龙潭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0平方公里,超额完成“十二五”307平方公里的任务。强化水土保持执法检查,加大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监督检查力度,努力控制水土流失。继续加强“四退三还一护”工作,在有条件的湖滨带区域,逐步还原滇池湖泊的自然属性,恢复完整的水陆过渡带生物群落结构。腾退不符合生态功能保护要求的用地,有计划的完成退塘、退田、退房、退人,认真落实全面禁养工作。以滇池湖滨带保护区为重点,进一步实施湿地建设与生态恢复。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临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期,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面临以下问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带来用水方式和结构的新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滇中产业新区等区域的集约发展,要求对这些区域提供更高的防洪减灾和水资源、水环境保障能力;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升农田水利服务能力;全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质量、水环境和水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二)城市发展定位,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昆明市处于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发展格局之中,其发展定位是面向南亚、东南亚与云南桥头堡建设新高地、“一带一路”最前沿以及滇中城市经济圈核心。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昆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无论从总量还是功能上都要再上一个台阶,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水利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行重要性更加突出,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昆明市投入建设了大量水利设施,但是对既有设施的运营管理和设施维护方面相对薄弱,“十三五”期间昆明还将继续新建大量水利设施,如此大规模建设后的设施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后续管理和维护十分重要。因此,必须改变重建设轻管理、重投资轻管理的状况,切实保障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行,这对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智慧城市”对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按照昆明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十三五”时期要基本建成“智慧昆明”框架体系,民生领域率先实现“智能化”,这要求昆明水利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水平都必须有较大提高,为城乡水务管理服务能力提供支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涉水服务质量也将不断提升。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得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经济活动强度加大,导致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涉水服务的需求量快速上升。农村饮水安全、城乡水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水民生问题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对今后昆明水务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气候异常化,水资源缺口不断扩大。气候异常、水资源短缺常态化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叠加,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面临挑战长期化。
气候异常常态化,加剧了水资源的调控压力。近年来,昆明市温度趋于上升,蒸发量增大,水资源减少,降水量波动较为剧烈,根据有关部门分析,全市年降水量主要存在10--15年左右的周期振荡,2004年之后降水量有减少趋势,从2015--2019年期间,昆明有可能将转入降水量由降转升的阶段,昆明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增大,加大了城市防洪压力。此外,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昆明地区降雨量区域分布不均匀,昆明主城区的降水较正常雨量偏多,而北部地区的降水偏少的情况,北部降水量偏少直接影响到库塘蓄水量。在降水量基本正常的2014年,主城水源地“七库一站”(含清水海)的蓄水比同期少1584万立方米,减少16%;云龙水库径流区因降雨量少,导致水库蓄水不足,甚至要暂停向主城供水的状况。
水资源供给短缺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日益迫切。昆明是全国14个缺水城市之一。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是全国的1/10、全省的1/25,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量呈上升趋势,加上污水排放量骤增,水资源量不足与水污染严重叠加,使昆明的水安全受到持续挑战,形势严峻。
三、实现水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一)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全面推进现代水利建设。认真落实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想,以提升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为主线,全面推进现代水利建设,把水利改革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民生水利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补全水利“短板”,构建昆明特色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调控体系、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
(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民生。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生态建设工作的优先领域,通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整村推进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水平,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水务建设成果惠及群众;以保障水安全和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为出发点,推进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水环境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使昆明水利发展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富有效率。
(三)坚持节水优先,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1)严格执行节水优先的发展战略,大力宣传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加快构建效率优先、配置优化的水源供给模式;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和市场准入标准,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推进农业、工业和生活节水,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坚持节水治污优先,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按照空间均衡的理念,强化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最终实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处理发展与用水的问题。(3)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治理,积极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4)牢固树立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思想,把治水与林业发展规划、农业面源治理、土地污染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统筹考虑流域区域、城市乡村、山区坝区、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的综合功能,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全市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Ⅱ~Ⅲ类标准,其他水功能区水质力争达到目标水质。
(1)加强科技示范,积极实施高效节水农业的推广示范,农业农药、化肥用量的逐年递减,实现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2)创新滇池保护治理的体制机制,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截污、治污效率,优化跨流域调用水资源的配置,增强滇池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改善滇池水质,实现滇池治理的规划目标。
(3)实施水源区综合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以提升水质、恢复生态为目标,完善机制体制为保障,实现依法治理与科学治理。
(五)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源保护。对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宝象河水库、柴河水库、大河水库、自卫村水库等水库划定严格的水源保护区进行保护管理,将饮用水源地和流域引水水源环境保护作为优先领域,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禁止水源保护区内不利于功能保护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水质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确保全市饮水安全。
(1)加强饮用水源地和流域引水水源地污染控制,通过各种措施继续降低水源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强度,有效减少区内的污染,保障饮用水源水质。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水源保护区探索推广面源污染防治的措施,完善饮用水源地垃圾清运处置机制,加强饮用水源地生态恢复。
(2)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态功能的全面恢复,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保证水源区的供水质量,强化城乡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提升饮用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备用水源地建设。
(六)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全面落实《昆明市关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严格城市规划蓝线管理,新建项目一律不得违规占用水域。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1)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做好《昆明市水功能区划》实施工作,完成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开展水功能区达标建设,达标工作实行属地负责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按时完成达标建设任务。在重点水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2)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普查、复核、登记和台账建立工作,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严格控制排入水功能区污染物总量。
(3)完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以水源地和主要水功能区为单元,制定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对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
(七)加强城市水污染物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完善主城建城区排水干管和配套支次管网,建设分支管和主干管间的连接管道,提高管网覆盖率,加大力度实施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实现雨污水的高效收集,杜绝污水管直接排入河道。
(1)新建城区实行雨污分流,管网建设一步到位,至2020年,昆明主城排水管网收集率达到90%,呈贡新区排水管网收集率达到95%。
(2)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采取适宜工艺推进有条件的建制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3)切实加强现有污水厂运行监管,提高污水处理的运行效率,对出水不符合一级A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提标改造,提高污水厂出水水质,使滇池流域污水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标准。
四、结论和建议
按照省市水资源“三条红线”的要求,结合全市水安全战略及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综合考虑水利发展趋势和条件,以水利改革为动力,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度不足的问题。
(一)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系。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改善重点河道和湖泊水体质量,改善主要江河和高原湖泊水功能状况。
(二)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体系。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优化配置,供需水矛盾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相适应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三)构建水资源保护精准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安全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制度体系,到2020年,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以水定需的战略思想得到落实。二是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使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水利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应急管理体系、水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四)构建水民生发展体系。2020年全面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切实解决山区、半山区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保障。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水安全战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及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水利发展趋势和条件,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通过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基本建成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水资源配置与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本建成节水、防污与治污型社会体系,按照功能要求,实现供水水源的多样化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供水保证率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使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安全支撑昆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昆明市水务局,2010,昆明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2】邱云生,2015,昆明水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