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张大鹏 周剑锋 张光慈”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浅析宜良县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治理对策
(宜良县水务局)
[摘 要] 宜良县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自古素有“滇中粮仓”之誉。但灾害频繁,水土流失点多面广,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6.09%,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时甚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粮食产量徘徊不前,虽有增长,幅度不大,个别年份还出现递减。在制约农业发展诸多因素中,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笔者从事宜良县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管理十多年,分析研究水土流失形成成因,寻找对策,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推向深入。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成因分析 治理对策
一、宜良县概况
宜良县地处滇中,隶属昆明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8’-103°29’,北纬24°24’-25°17’,与嵩明、马龙、陆良、石林、弥勒、华宁、澄江、呈贡、官渡等县区(市)相接,东西宽约51公里,南北长约85.3公里,总土地面积1912.77平方公里(含汤池、草甸),均属珠江流域。
宜良县现有2街道办4镇2乡,137个村委会(社区居委会),957个自然村,国土总面积1912.77平方公里(即286916万亩),总人口43.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79万人,全半劳动力27.31万人。国土面积中,可耕地面积54.29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92%,非耕地232.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1.08%。在非耕地面积中:宅地空地、零星果园、四旁园地2.1757万亩,有林地73.0732万亩,疏林地44.6563万亩,灌木林27.3472万亩,荒山45.2324万亩,水面5.1653万亩,河沟、库塘、堤埂4.1077万亩,共201.7578万亩,占非耕地面积的86.73%;非农用土地包括村庄、集镇占地,交通占地,特殊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基岩、裸露地共占30.878万亩,占非耕地的13.27%。
山区与坝区比为9:1,山区是大头。非耕地与耕地相比为8:2,非耕地是大头。耕地中,中低产田地与高产田地(水田年产1200市斤以上,旱地400市斤以上)相比为7:3,中低产田地是大头。旱地与水田相比为6:4,旱地是大头。
宜良县粮食产量,二○一五年末17463.9万公斤,平均单产490公斤,人均纯收入8536.7元。
二、形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一)地质构造活动强烈
宜良县地处小江断裂带,断裂带规模大,延伸远,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挽近仍显较强活动性。断裂带由两条大断裂组成,伴有少量褶皱。西支为南冲断层(南段)和麦冲断层。南冲断层(南段)由嵩明南冲经汤池大木希村伸入阳宗海,大体从北东10°延展,破碎带宽达450-550米,地表可见长度约22公里。麦冲断层北起汤池梨花村,向南经草甸、石灰窑、麦冲进入澄江县境,破碎带宽达100-150米,在县境内长约20公里。东支由宜良断层、张家村断层和万寿山断层组成。宜良冲断层北段沿马街平田村背斜边缘产生、挤压强烈;南段经狗街百莲寺,禄丰村出到弥勒市境,县境内长约80公里。张家村、万寿山断层与宜良断层大体平行,性质相同,规模较小,是同一应力形成的低序次产物。与前述东、西支断裂相伴出露的还有一些南北向背斜、向斜褶皱,以及与之派生的北北向东褶皱和断裂,组成一组完整的“八”字型构造形迹。
滇东著名的牛头山复背斜,是一个走向北东40-50°的巨大褶皱,属华夏系构造。其西翼延展至小江断裂带,在西翼出现的次一级褶皱对县境东北边缘九乡、耿家营的山原地形亦有较明显的影响。
此外,在汤池至江头村一线,还有一组东西向(纬向)背斜,背斜轴由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构成。这个构造对现代地形地貌的影响较小,而对内古地理和沉积建造影响较大。
(二)地形地貌
宜良县地形地貌为:北高南低,带水环山,具典型的云南高原湖盆地貌特征。山脉河流走向基本上与地质构造相一致,由北向南。海拔大部在1500-2000米之间,最高处为西部老爷山顶,海拔高程2730米,最低处为南部华宁县大开门村下南盘江中心点,海拔高程1270米,全县相对高差1460米,境内为中山、中低山,湖泊、盆地和江河、山间谷地,南盘江及其支流纵横全境,有三十六条河流,分别由西、北、东方向汇入南盘江,由南出境。
宜良坝子属于高原断陷盆地,其他各支流地区属于山原地貌,县内面积及水系分布在平面上呈不对称叶状。地貌形成的盆地,河谷,岩溶,山原各为:盆地,四个(宜良、马街、草甸、汤池),面积211.3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11%;河谷,较宽的有北羊街、耿家营、禄丰村等三个,面积6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岩溶地区面积319.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6%;山原山地面积132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4%。
宜良县境内地貌主要受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及其派生的“人”字型构造体系影响,山脉和河流走向基本上受它的控制而发育,是形成本县南北向小型盆地与高原山地相间排列的原动力。地表的外营力则主要是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湖泊的湖蚀和沉积作用,以及河流的侵蚀和冲击作用。各种地质营力的结果,产生了境内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按不同的地貌单元分别叙述:
盆地(坝子):海拔在1500-1900米之间有大小不等、成因不同的堆积盆地,如宜良、汤池、马街、草甸等。
宜良盆地:为一长约30公里,宽3-5公里的长型断陷盆地。海拔在1500-1600米之间。它是在中新世以后、由小江断裂东支陷落沉积形成的,长轴近南北向。进入中新世以后,由于南北向构造带的影响,大山后盆地上升,宜良盆地下陷,并沉积了大量更新世以来的河湖冲积物,厚度大于358米,地表为全新统冲积物,形成冲积平原,为中壤-轻粘土,高于现代河床4-8米。在盆地边缘、山前比较大的一些冲沟口,有规模不大冲积堆和洪积扇。如东面木兴村委会至里营村委会一带;西面右所村委会至水赶村一带;陈官营以南至白莲寺已由若干洪积扇连结成洪积裙。这些洪积裙和洪积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河漫滩,洪积扇堆积的沙滩,沙埂均被推平作为农田。洪积裙以上相对高差300-----500米,山坡比较陡峻,植被稀少,土层浅薄,如龙山寺、陡坡寺至里营一带,水土流失严重。
阳宗海-汤池湖泊。阳宗海为一现代断陷湖,由小江西支断裂控制形成,长轴为北偏东向,两岸陡直,最大水深29.7米。在北段有狭窄的近代湖积平原-汤池坝子。
草甸和马街盆地:草甸和马街为侵蚀盆地。草甸坝子长轴约6公里,宽3公里,受麦冲断层的控制。马街坝子长约7.5公里,宽3.5公里,受小江东支断裂的控制。两盆地均为河流沿断裂侵蚀拓宽形成的,大致与宜良、阳宗海断陷盆地同时代形成。在盆地山沟的冲口,形成洪积扇或洪积堆,如草甸前所附近。
2、山地。
山地在宜良境内分布广,占总土地面积的89%,由于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水流的侵蚀、溶蚀,抬升沉降幅度不一,侵蚀切割深浅不等,高原而遭到较强的破坏,山地支离破碎,切割中山、低中山和丘原交错分布。接其成因类型有侵蚀低中山、盆缘残丘、侵蚀、溶蚀低中山,岩溶丘原,石芽原野,构造侵蚀中山,构造溶蚀中山等。
侵蚀低中山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兑冲、木龙、南冲、安南和南部双龙、新江、路则等村委会,以低中山、丘陵为主。山体主要由浅变质的沙页岩构成,山顶面稍平缓、宽展,地形坡度15°-20°,边坡25°左右,侵蚀作用不太强烈,河流弯曲,沿河谷有较多的冲积宽谷,以浅切割低中山和丘原为主。随着南盘江切割加深,在南部的新江、路则等村委会境内形成中切割中山,沟谷密集,下切较大。从高古马以下南盘江水深流急,河道深切,竹山顶与侵蚀基面相对高差已达1200多米。两岸的沟谷多是“V”形,多跌水、急流、峻谷,溯源侵蚀严重。如在竹山东北坡的上、下戈衣箐、蚂蚁箐、土棵、素珠,祭龙等地,受溯源侵蚀的严重破坏,地表冲刷严重,滑坡崩塌多处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狗街孙家营大沙河流失状况。
侵蚀、溶蚀低中山,石芽原野、丘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瑞星、山后、古城、玉古、羊桥、石子、德马、铁厂、九乡等村委会。山体由碳酸盐岩、页岩碳酸岩交互地层组成。地形以浅切割低中山、岩溶丘原为主。沟谷少而下切较轻,岩溶发育,溶沟、溶槽、石芽、溶洞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地质公园九乡独特风景名胜区。岩溶区干旱缺水,小坝子内地形较平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如玉古、耿家庄片,是发展旱粮、丰产林、经济林及草场的生产区。
构造侵蚀低中山。主要分布在山后、七星、瑞星,槽沟等村委会境内,以及宜良与草甸坝子之间的草甸林区一带。山顶面较平缓,宽展,地形坡度10°-15°,局部保留了古江土。边坡陡峻,沟谷深切,地形坡度约30°-35°,在坡度陡峭的边坡,滑坡、崩塌现象严重。如狗街中营片比较突出,水土流失严重。
构造融蚀地中山,主要分布在阳宗海东岸、草甸乡后所村委会土老冲至石灰窑一带。受小江断裂带麦冲断层的影响,在土老冲村后劳头山(大梁子)等地,山顶一般比较平缓,成浑圆型,山坡平直,在山顶两坡分布有石芽,溶斗或溶洞(如小石岩村西),岩石以碳酸盐岩为主。在山顶的东坡岩石以砂岩、页岩为主,多呈碎块状,风化较深,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特别大,汛期形成泥石流,危及村庄,淤埋农田及淤积红光水库。
总之,宜良县由于地质因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地貌由地质构造和地形所决定,则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地质构造运动剧烈,断层褶皱多且山势陡峻,岩溶发育,河床相对下切深度大,山岩崩塌破碎,风化较深,汛期水土流失严重,对于稳定耕地,保土保水保肥十分不利。
(三)气候和土壤
1、气候因素:宜良县地处低纬高度,属中亚热带气候,主要受印度洋孟加拉湾海洋气候影响。县境内降雨有两个特点:一是,由南向北逐渐递增,即竹山河谷区仅年降雨量850毫米,中部宜良坝子汤池为900-950毫米,北羊街、马街、耿家营,九乡一带为1000-1100毫米。二是降雨量降高程增加而增加,即海拔高程1400-1800米之间,年降雨量为900-1000毫米;高程1800-2200米之间,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高程2200-2700米之间,年降雨量1200-1350毫米。形成了垂直差异,并且降雨年际之间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水期(六至十月间)降雨量占全年的87%,枯季(十一月至次年五月)降雨量占全年的13%,由于地形地貌变化大,气候垂直差异变幅大,四季温差大,坝区三月干旱指数高达7.5-9,最低八月干旱指数为0.45;从月份上看,当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干旱指数在4-8之间,可见宜良春旱是十分严重的。汛期降雨量集中,单点暴雨频繁,突发性洪水频率大,加之年际间的变化因素,据实测资料统计,宜良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13.7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356.3毫米,年最小降雨量684.6毫米。在丰水年汛期,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发生,如竹山龙扎坝、草甸大沙河、马街前卫、蓬莱金梅沙河,北羊街半山河,狗街孙家营大沙河等,甚至大体积山体滑坡等,如蓬莱乡永丰万户庄村小百户山体滑坡,危及民房十多间;汤池麻沟村,全村已整体搬迁;马街七角庄等严重威胁着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土壤类型:宜良由于地貌类型复杂,所发育的土壤类型也比较复杂。全县境内分布有红壤、黄棕壤、紫色、冲积土和水稻土等五个土类,10个亚类,17个土属,51个土种,其中以红壤分布最广,其面积232.3297万亩,占总土地的85.1%,其次是水稻土,面积占总土地的8.66%。
由于红壤面积大,特别红壤耕地面积29.1207万亩(标亩),占红壤土类的12.5%,所以宜良旱地作物,春季干旱突出,夏季水土流失严重。
(四)人类活动,植被锐减
宜良县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加之在近五十年中人口密集,导致大量开荒种地及毁林开荒的现象。特别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提出向荒山宣战,向荒山要粮的口号,虽然耕地扩大了,但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加之乱砍滥伐,森林覆盖率锐减,上世纪50年代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3.1%,到1981年森林覆盖率下降为37.5%,到1991年森林覆盖率:34.3%,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综上:宜良县由于具有比较典型的高原湖盆地貌特征,又地处小江断裂带,地形地貌复杂,地质构造运动活跃,以及人类活动,开荒种地,森林砍伐,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山区、坝区的土壤受到很大影响,土壤沙砾化,形成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宜良经济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人民极为重视的问题,须进行全面治理。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宜良县水土流失现状:在总土地面积1912.77平方公里中,无明显流失面积127.2081万亩,占总面积44.15%,水土流失面积160.9419万亩,占总面积的55.8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43.116万亩,占流失面积的26.79%;中度流失面积43.8138万亩,占流失面积的27.22%;强度流失面积70.3095万亩,占流失面积的43.69%,极强度流失面积3.0967万亩,占流失面积的1.92%,剧烈流失面积0.6059万亩,占流失面积的0.38%,则说明宜良县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的重灾县之一,需拟定科学治理方法。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治理指导思想:坚持防和治结合,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长期坚持,连年治理的指导思想。
治理原则:根据我县地质结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气象特征和水土流失状况,结合在治理方面已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拟定治理原则为:按行政辖区、按水系选择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小流域单元治理,单元面积在30-50平方公里范围内为宜。坚持一次性规划,分年度实施。坚持集中连片,连年治理。坚持突击性治理和巩固性治理相结合,做到预防、治理,巩固并进。坚持小流域区水土保持工程与小流域区农田水利工程布置结合起来,做到统一治防措施和标准。坚持国家扶持与群众集资投劳多渠道投入治理,力求做到综合措施恰当,投资省,见效快,效果明显的原则。
(二)治理方针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稳定农业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要依法治水保土,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在深入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农业水保措施进行综合防治的方针。(1)在面积上重点治理环境,改善植被(采取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种草封育治理等)。(2)在流失严重的菁沟坡面,进行以工程措施为主的治理(打拦砂坝,淤地坝,封沟等),并进行坡面速效重点水土治理。(3)在综合治理的区域内采取全面紧急的预防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实行保水耕作,进行坡改梯),防止水土流失扩展和预防土地砂化,把预防工作作为水土保持治理的前奏和基础来抓。从治理形式上坚持从上至下的治理顺序,在山坡与坝子谷口结合部,坚持进行山洪河沟的扩疏加固整治,并于坝区高稳产农田、地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布置,协调治理。做到植被覆盖增加,形成上防、中堵,下疏的治理格局。使宜良尽快实现生态村,实现“七子登科”,即山顶带“帽子”,营造用材林成长起来;林中拾“菌子”,种松树,扩大用材林;山腰系“带子”,速生丰产林,成林见效,如栽竹子、圣诞树等;山坡铺“毯子”,荒山栽草覆盖;园里摘“果子”,栽种桃、梨、李子等水果树;旱地里抓“票子”,在旱地上坡改梯,做到保土保水保肥,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水田里掼“谷子”,以实行旱地与水田的互补,使粮食、经济全面增产增收。
(三)治理方法—综合治理
按综合治理原则:采取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办法。
1、工程治理
⑴、拦沙坝。主要就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河道(箐沟),打拦沙坝或谷坊,稳固山体,拦截流沙,减少流失。则拦沙坝或谷坊设计原则:拦得住,冲不垮,水可流,沙堵住。
①设计拦沙坝坝高。应考虑上游河道长短,上游岸坡的陡缓,两岸岩石破碎程度,可能流失沙土的量,加之拦蓄预测年限等因素,计算拦沙库容,拟定坝高。
形式一般:h<6m称谷坊,h≧6m称拦沙坝。
②拦沙坝形状。(图略)
③拦沙坝尺寸拟定:坝长L=0~20m,坝顶宽b=1.5m;L=20~50m,b=2m;L>50m,b=3m。
④消力池:池宽b=2~3m,池长L=3~4m,池深h=1~1.5m,要求清基至原状土以下1.5m为宜。
⑤排水孔:按从下到上排每1m高布置,横向每2m布置,且呈梅花状。
⑥上一道拦沙坝与下一道拦沙坝的间隔,原则上按下一道坝顶略高于上一道坝脚,不淤上一道,又不被冲形成吊脚为佳。
⑦在山箐沟,坡缓,箐沟较宽的地方宜建拦沙坝;当山箐沟坡较陡,箐沟较窄的地方宜建谷坊为佳。
⑵、坡改梯。在适宜,缓坡旱地集中的地方,实施坡改梯。原则上,按等高线布置,坡地缓的,埂矮,地宽;坡地较陡的,埂高地块窄一点,一台一台的布置,实施工程后改为台地。为方便实施,节约成本,保证质量,必须机械作业,挖上半填下半,在做地埂时,用挖掘机夯实地埂,并做坡,既减少以后的地埂倒塌沉陷,做到工程又快又好。
2、生态治理
主要是生物措施,因地制宜。
⑴、荒坡地:以植树为原则。背阴面,箐沟土壤层厚的地方种植旱冬瓜树、竹子;当阳面,土壤薄,干旱的地方,种植本地树种为佳等。种植方法以辽豪种植最佳。
⑵、贫瘠旱地:以退耕还林为原则。种竹子等有经济价值的,且速生,见效快的,有利于治理区干部群众容易接受,方便治理工作的推进。
⑶、旱地:以种经果林,使治理区群众的生活逐步提高为原则。种植品种好的核桃、红梨、苹果、布朗李、板栗等,可让治理区群众,实施得了,稳得住,富得快。
总之,可以使治理区山绿、保水、增效,改变面貌,经济发展,农民富裕。
四、治理情况
马家冲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1、原因。一九九九年汛期,马家冲片暴雨突出,加之多年来水土流失严重,宜(良)马(街)公路多段被水土流失泥沙堆积,特别是前卫前村与迎溪村处,正行驶的微型车在三分钟内全部被淤埋,公路中断数日才抢通。马家冲村被村后山箐的泥沙从村中排沙沟冲出,淤埋房屋,阻断贾龙河,形成堰塞湖,村庄36户房屋进水达1.68米之深,淹倒12间,农作物基本无收。
二〇〇〇年,县委、县政府及各级水务部门高度重视,县水务局做出规划及《宜良县马家冲小流域水土保持初步设计报告》上报,在省、市水保部门的支持下,实地查勘、论证后,按程序审批治理。
2、治理目标。实施治理面积35.64平方公里,重点治理16.5平方公里。采取措施:(1)坡改梯1470亩;(2)种植水土保持林9702亩,其中:用材林7819亩,薪炭林1883亩;(3)种植经济果木林1490亩,其中:经济林1080亩,果木林410亩;(4)封禁治理8974亩;(5)保土耕作3116亩;(6)建谷坊7座;(7)建蓄水池(含水窖)87个,引水管10.06公路;(8)挡土墙100米。
3、日期与投资
(1)工期:200天,从二〇〇〇年十月二十日开始至二〇〇一年五月十日。
(2)投资:220.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9万元,省级19.8万元,市县29.7万元,群众自筹72万元(含以劳折资)。
4、治理情况
按设计全面治理。实施坡改梯1480亩;在马家冲村后,土层厚、耐旱的地方,种植精竹6万株;在山脊土层薄,且干旱的地方种植圣诞树3万株;在西边片区种桉树12株;种植梨、桃、李子等经济林1080亩,树苗从福建调进。
在马家冲村后建谷坊2座,在蒋所村对面白龙潭箐建4座,在前卫村后建1座,在迎溪村对面建2座。
在坡改梯为重点的耕地上建蓄水池(水窖)87口,并从4.6公里外铺设主管道,饮水入水池,再埋设支管,从而做到旱地水浇,坡地改为梯地。
种经济果木林和植树造林等常规工作,只要提供树苗,群众自己完成。重点讲述坡改梯、薪炭林种及谷坊工程。
(1)坡改梯工程
要求:①坡改梯应在25度或当地禁垦坡度以下的地块上,选择土质较好,离村庄近,交通比较便利,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的地方修筑。②沿等高线布设,若地形弯曲较大时,可按大弯就势、小弯道取直的原则。③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地、林、渠、路相结合。
技术标准:坡改梯地其目的是变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土”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土”,提高抗灾能力和单位产出,则质量标准为:保留活土层在70%以上,因为活土层是经过多年耕作熟化的土壤,结构好,肥力高,适宜作物生长。坡面平整时,保留表土恢复原位是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
坡地改梯地的施工技术
坡地改梯地的施工要求掌握三个环节,即施工程序、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
①施工程序
定点-划线-清基-筑坎-活土层堆积-挖填平整-回填活土层-验收。
②施工方法步骤
基线:从坡面下边沿顺坡与等高线方向正交划线。
基点:已知坡角、设计坎高、计算两坎之间坡长,在基线上由下向上按坡长逐段两处各基点。
坎基线:已知坎顶宽、设计坎高、坎坡、计算坎基线宽,以基点线量出坎基宽,定出坎基线。
清基:根据坎基线的宽度进行清基,清基深度一般在30-50cm之间,土层薄的可以直接清到基层。
筑坎:清基完毕,顺坎走向将凸凹不平的修成水平台阶,外高内低,根据坡比,向地内倾斜。由于本次修筑的是土埂坡改梯,修筑地埂时要分层夯实,用机械压实,并做坡。
③施工技术
中间堆土法:适用于地面宽度较宽,土层厚度在50cm以上的坡地。具体方法是:把地块横向等分三带,中带为不动土区,把上下两带表土聚于中带,这样施工方便,能保留表土70%以上。
采用逐台下翻法:适用于坡度在15-250之间,田面不宽,地坎高的地块。具体方法是:从下台改起,首台不留表土,改成后,将二台表土翻于首台表面,改后又将三台表土下翻二台表面,以此逐台下翻,最末一台表土,采用客土补给。
实施办法:机械化作业。首先放线,沿等高线的办法,放好线,用挖掘机和装载机配合,挖熟土堆在中间后,下半清基后,再将上半的挖填在下半,并压实,用挖掘机做埂夯实,确保规矩整齐,地块平整。则在工期内,在马家冲村对面上坡地上,完成坡改梯面积1480亩,并修通3.6公里的农用机耕道与坡改梯全部连通。
效果。坡改梯,一是将坡地改为平地,做到“三保”;二是原来不连片、有荒滩、地埂较远的连片了,土埂规矩整齐了,并且耕地面积还会大出5—10%左右;三是地改到哪里,机械道修到哪里,方便群众机耕、运送肥料和收获粮食等作物;四是配上水池(水窖),接通引水管,实现灌溉。从而农作物旱涝保收,粮食增产,烤烟等经济作物增收,土地价值连年上升,有的农户将该地承包给种粮大户后统一开发,承包款净值在每亩千元以上,收益较好。
(2)薪炭林种植
薪炭林种植在原来干旱的荒山地段,为了保水,采用潦豪的种植办法,比打塘种植保水,成活率较高,在马家冲村后荒坡地上种圣诞树3万株。
效果。在马家冲村后,采用潦豪种植了大面积的圣诞树和箐沟种精竹后,现在的马家冲看不见荒山秃脑包,圣诞树连片成荫,精竹连片布满背阴面和山箐中。由于植被改变,原来自来水水源已干枯的,现清泉长流,可供全村人畜饮水,还有剩余的浇地灌田。
(3)谷坊工程
由于马家冲沙沟、倒坡箐和老蛇箐源头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当有暴雨,来临时,箐两侧数百米内的山洪挟持着泥沙、石头注入箐沟,大量的泥沙、石头顺箐而下,经常冲毁下游的农田、公路,给当地居民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特别是马家冲沙沟,时刻威胁着马家冲村民的安全,经实地踏勘,决定在马家冲沙沟、倒坡箐和老蛇箐修筑谷坊7道(1#~7#谷坊)。
1#谷坊
位于马家冲沙沟,结合实地测量,确定出土高3.2米,埋深1.5米,长11米,筑坝材料采用浆砌块石。由于该处泥沙含量大,冲刷严重,为了考虑消能,在谷坊后布设了消力设施。该谷坊开外土方73.9方,石方24.6方,回填土12.4方,支砌100#浆砌块石137.0方。
2#谷坊
位于马家冲沙沟,出土高3米,埋深1.5米,长14.8米,筑坝材料采用浆砌块石。该谷坊开挖土方99.4方,石方33.2方,回填土石方16.6方,支砌100#浆砌块石184.6方。
3#谷坊
位于马家冲沙沟,出土高3米,埋深1.5米,长15米,筑坝材料采用浆砌块石。该谷坊开挖土方100.7方,石方33.5方,回填土石方16.9方,支砌100#浆砌块石186.9方。
4#谷坊
位于老蛇箐,出土高4米,埋深1.5米,长16米,筑坝材料采用浆砌块石。该谷坊开挖土方111.6方,石方37.2方,回填土石方18.0方,支砌100#浆砌块石229.2方。
5#谷坊
位于倒坡箐,出土高1.7米,埋深1.5米,长4米,筑坝材料采用浆砌块石。该谷坊开挖土方7.3方,石方2.4方,回填土石方3.0方,支砌100#浆砌块石10.5方。
6#谷坊
位于倒坡箐,出土高1.7米,埋深1.5米,长6米,筑坝材料采用浆砌块石。该谷坊开挖土方10.9方,石方3.6方,回填土石方4.5方,支砌100#浆砌块石15.8方。
7#谷坊
位于倒坡箐,出土高2.2米,埋深1.5米,长12米,筑坝材料采用浆砌块石。该谷坊开挖土方28.1方,石方9.4方,回填土石方9.0方,支砌100#浆砌块石59.7方。
效果。由于马家冲村后建3座谷坊,在老蛇箐建1座,在倒坡箐建3座后,多年来尽管马街片区的暴雨仍突出,马家冲村未被水土流失泥沙威胁;宜马公路未被水土流失泥沙淤埋,从未出现因暴雨中断的现象。
五、治理效益估算和效果分析
(一)治理效益
(1)蓄水保土减砂效益。若采取治理,土壤侵蚀将会使原来各类别侵蚀程度减小至轻度以下的程度。全县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估计年均为22.8万立方米,河流推移质含量将会大大减少,对农田保护及水利设施保护,延长水库等水利设施的使用年限,有着重要的意义。
(2)经济效益。进行水保治理后,估计亩均增产粮食20公斤,亩增值15元;经果林挂果后,亩均增加产值200元;牧业增值2500元/平方公里;林业增值2.5万元/平方公里;一般五至十年内可收回投资。
(3)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后,可使植被覆盖率增加,有防风、防沙、防雹的作用,可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作用。同时水土流失明显减少,保土保水保肥,可降低种田成本,延长水利工程寿命。同时增加如阳宗海、九乡等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对农业、工业、交通、能源,第三产业的发展均能取到持续稳定、高效、快速发展的作用,其各方面的综合效益社会效益是显著的。这一项工程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
(二)治理效果分析
从1999年起,在珠委、省、市、县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宜良先后几批进行了水土保持治理。首先在马街镇马家冲、前卫片,尔后在汤池镇前所、三营、凤鸣片,阿乃片,阿色片,汤池北街片,草甸五丰村片,草甸大沙河片,竹山镇龙扎坝片等,进行分年度分批治理。
达到的成效主要有:
一是汛期遇暴雨,治理前宜马公路,宜竹公路,每年几次出现水土流失阻断公路,掩埋车辆都时有发生,成为防汛抢险重点地段。自从治理后,两条公路就从未在汛期水土流失而中断的现象,就是拦沙坝起到拦沙固土的效果。
二是坡改梯工程实施后,土地连片,面积扩大,原因是在实施中,原来不连片的,间断的土埂、荒苔都连通了;使地埂,斜坡地与地之间的荒苔都变成了地,一般可扩大5~10%的耕地面积。农民看到坡改梯的效果后,从原来不理解不支持到积极主动参与。在实施坡改梯的同时,用机械实施,又能把地间道路修通,方便群众用农用汽车、拖拉机运肥运粮食,提高耕作效率,土地升值较快。实施坡改梯后,保土、保肥、保水,土地面积扩大,又可机械耕种,让治理区粮食增产,烤烟等增效是坡改梯的明显效果。
三是生态治理后,如马家冲村后,原来光秃秃的荒山,这几年早已绿树成荫,荒山变绿,竹木成片。原村后箐沟早已枯竭的泉水,又长年的在流淌,从不间断,成为全村人饮的水源取水点。
还有经过种植经果林,如汤池秧草田村,核桃成片,并已挂果。如草甸五丰村片,杨梅成片,每年采摘时,形成规模,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从而使治理区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退耕还林的面积逐步扩大,治理区逐年常绿常青,水果成片,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结束语
经过多年治理,在实施过程中,具有经验、教训和成功的喜悦,在总结的基础上,建议采取依法治理、科学治理的措施以收到实效。但是水土保持治理任重道远,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干旱突出,暴雨频发;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也不断加大;人类活动的频繁;原不流失的,又出现新的流失现象;原流失的仍在加剧;已治理的,部分又出现流失现象。建议:全面实施依法治水,依法保持水土。1、加大宣传力度,使《水土保持法》深入人心,认真贯彻执行;2、依法收取“两费”,即治理费、设施补偿费,加大治理资金的来源;3、加大财政投入;4、加大治理力度;5、依法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6、加大宣传,使治理区干部群众,把要我干,变为我要干,自觉接受水土保持治理和依法保持水土。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山更青,树常绿,水常流,造福人民,才是我们治理的初衷和目标,建成宜人宜居,生态宜良,让宜良更美好。
参考文献:①宜良县2015年统计年鉴
②宜良县马街马家冲、竹山龙扎坝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报告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