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胡嘉佳 赵磊”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修正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在云南昆明地区近65年干旱特征分析中应用研究
1 前言
近些年来,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云南地区极端干旱情况呈现频发、多发的态势[1]。昆明地区作为云南省粮食主产区,农业干旱损失大[2]。当前,在全国抗旱规划方案实施下,云南地区开始编制抗旱规划,而抗旱规划的基础是对区域干旱特征进行有效评估[3]。干旱特征主要是区域不同干旱程度发生的频率、范围,影响程度,干旱特征常用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干旱指标进行干旱等级划分,从而确定不同干旱发生的频率[4]~[6],这其中用来分析干旱的指标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气象干旱指标[7]~[9],第二类为水文干旱指标[10]~[11],第三类为农业干旱指标[12]~[13],不同干旱指标在不同区域具有其适用性。在这些指标中,帕默尔干旱指标由于可考虑气象、水文综合条件,在水文、气象、及农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14]~[16],但由于其可考虑流域降水、蒸发及径流因素,而不同区域蒸发和径流条件不同,因此在不同区域其没有通用性,需要结合区域实际水文气象条件,对该指数进行修正,从而建立适合于区域实际干旱情况的指数[17]。为此在云南省抗旱规划的大研究背景下,结合昆明地区气象数据,建立修正的帕默尔干旱指标,并对昆明地区近65年的干旱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昆明地区抗旱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 改进的帕尔默干旱指数计算原理
帕默尔干旱指数可综合考虑气象水文因素,在水文、气象、农业干旱分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帕默尔干旱指数首先结合水量平衡方程对区域适宜降水量进行计算,计算方程为:
ET为计算相对应的蒸散发量(mm)、R为计算相对应的补水量(mm)、R0计算相对应的径流量(mm)、L为计算相对应的失水量(mm)。在适宜降水量计算的基础上,计算相对应的降水量的差值,计算方程为:
结合云南中部地区43个主要气象站点数据对帕默尔干旱指数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帕默尔干旱指数方程为:
在方程中i为计算的时间尺度(月);xi为第i月计算的帕默尔干旱指数;zi为第i月计算的降水距平干旱指数;di为计算尺度下的降水量差值(mm);K为设定的权重系数。帕默尔干旱指数划分等级见表1。
表1 帕默尔干旱指数划分等级
指标值(x) | 等级 | 指标值(x) | 等级 |
≥ 4.00 | 极端湿润 | -1.99 ~ -1.00 | 轻微干旱 |
3.00 ~ 3.99 | 严重湿润 | -2.99 ~ -2.00 | 中等干旱 |
2.00 ~ 2.99 | 中等湿润 | -3.99 ~ -3.00 | 严重干旱 |
1.00 ~ 1.99 | 轻微湿润 | ≤ -4.00 | 极端干旱 |
-0.99 ~ 0.99 | 正常 |
3 研究成果3.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以云南昆明地区为研究区域,昆明位于云南的中部区域,是云南的省会所在,也是云南省粮食主产区,昆明地区属于典型的暖温度半湿润性气候,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在900mm~1000mm,降水也主要在夏季和秋季,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昆明地区近些年来干旱发生的频次有所增多,特别是2000年以后,极端干旱的频率也较70-90年代也明显递增的变化。为对区域干旱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昆明地区6个气象观测站点1954-2018年实测气象要素数据,结合改进的帕尔默干旱指数对其干旱特征进行评价。
3.2 昆明地区年尺度干旱评价分析结果
结合修正的帕默尔干旱指数,选取昆明地区不同区域6个典型气象站点分析其年尺度干旱特征,并结合表1中干旱等级划分程度,对不同等级干旱的频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 | ![]() |
1# | 2# |
![]() | ![]() |
3# | 4# |
![]() | ![]() |
5# | 6# |
图1 各气象站点的年尺度干旱指数评价结果
表2 各气象站点干旱频率分析结果
站点 | 微旱频率(%) | 中旱频率(%) | 严旱频率(%) | 极旱频率(%) | 总干旱频率(%) |
1# | 5.2 | 4.0 | 4.5 | 14.0 | 27.7 |
2# | 9.5 | 13.8 | 11.2 | 11.5 | 46.0 |
3# | 26.8 | 13.0 | 5.0 | 0.0 | 44.8 |
4# | 26.3 | 14.3 | 2.8 | 0.0 | 43.4 |
5# | 22.3 | 18.0 | 4.5 | 0.0 | 44.8 |
6# | 6.3 | 11.3 | 9.7 | 14.7 | 42.0 |
从图1中可看出,各个气象站点近65年干旱指数变化程度不同,但干旱指数总体呈现波动变幅,从年代角度出发,各站点在70年代和80年代干旱特征变化较为一致,即在这两个年代际发生干旱的年份较少,而进入90年代以后,各站点发生干旱的年份逐步增多,特别是在2005年以后,昆明地区发生极端干旱的年份明显递增,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区域发生极端干旱的频率有所增多。从表2中可看出,各气象站点中发生微旱和中旱频率占比较多,总体在9.2%~40.6%之间,这表明昆明地区总体旱情并不是很严重,这主要还和区域降水量总体较为充沛有关,但由于从2000年代开始,昆明地区总体降水量呈现明显减少的变化,使得区域发生严旱及极端干旱的频率逐步增多,特别是2005年以后,昆明地区出现极端干旱的年份较多。从干旱频率分析结果可看出,3个气象站点发生极端干旱的频率最高,在11.5%~14.7%之间,均主要出现在2000年年以后,从其空间分布可分析,主要出现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这两个区域由于降水量较少,使得其出现极端干旱的频率较其他站点明显。
3.3 昆明地区季节尺度干旱评价分析结果
在昆明地区年尺度干旱特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修正的帕默尔干旱指数对区域不同季节的干旱特征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昆明地区各气象站点不同季节干旱频率分析结果
(a)春季
站点 | 微旱频率(%) | 中旱频率(%) | 严旱频率(%) | 极旱频率(%) | 总干旱频率(%) |
1# | 5.45 | 3.28 | 6.00 | 25.63 | 40.37 |
2# | 6.54 | 8.18 | 14.18 | 16.36 | 45.27 |
3# | 22.91 | 9.27 | 2.18 | 0.00 | 34.36 |
4# | 22.37 | 11.46 | 0.00 | 0.00 | 33.82 |
5# | 16.36 | 15.27 | 3.82 | 0.00 | 35.45 |
6# | 6.00 | 8.73 | 11.46 | 17.45 | 43.63 |
(b)夏季
站点 | 微旱频率(%) | 中旱频率(%) | 严旱频率(%) | 极旱频率(%) | 总干旱频率(%) |
1# | 2.18 | 3.82 | 5.45 | 29.73 | 41.18 |
2# | 9.27 | 14.18 | 3.28 | 19.09 | 45.82 |
3# | 23.45 | 10.37 | 4.37 | 0.00 | 38.18 |
4# | 16.91 | 13.64 | 4.91 | 0.00 | 35.45 |
5# | 12.55 | 16.36 | 6.00 | 0.00 | 34.91 |
6# | 5.45 | 6.00 | 8.18 | 22.28 | 41.91 |
(c)秋季
站点 | 微旱频率(%) | 中旱频率(%) | 严旱频率(%) | 极旱频率(%) | 总干旱频率(%) |
1# | 4.37 | 2.73 | 1.64 | 29.46 | 38.18 |
2# | 9.82 | 9.27 | 9.27 | 17.45 | 45.82 |
3# | 19.64 | 13.10 | 5.46 | 0.00 | 38.19 |
4# | 21.28 | 12.00 | 3.29 | 0.00 | 36.56 |
5# | 21.82 | 13.10 | 3.28 | 0.00 | 38.19 |
6# | 3.82 | 10.37 | 5.45 | 20.73 | 40.37 |
(d)冬季
站点 | 微旱频率(%) | 中旱频率(%) | 严旱频率(%) | 极旱频率(%) | 总干旱频率(%) |
1# | 4.91 | 3.28 | 1.64 | 29.46 | 39.28 |
2# | 5.45 | 13.64 | 9.82 | 17.45 | 46.37 |
3# | 21.82 | 9.82 | 4.37 | 0.00 | 36.00 |
4# | 25.63 | 9.82 | 1.09 | 0.00 | 36.55 |
5# | 22.37 | 14.18 | 1.64 | 0.00 | 38.18 |
6# | 5.45 | 12.00 | 6.54 | 21.28 | 45.27 |
从分析结果可看出,昆明地区主要在春季及冬季易出现干旱情况,但是在夏季和秋季出现极端干旱情况也较多,这主要是因为若在夏季出现降水极端偏少的季节,而由于夏季是昆明地区降水主要补给的季节,若是夏季出现降水减少,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干旱的情况,而在春季和冬季,若降水偏少,但是由于夏季降水量的蓄存作用,将会使得春季和冬季干旱情况有所缓解,但同样夏季、秋季降水也偏少的情况下,区域春季和冬季同样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干旱情况。在春季,2#气象站点所在区域发生干旱的频率最大,达到45.27%,4#区域干旱频率相比于其他站点最低,为33.82%,2#气象站点位于昆明地区的东南部,而4#气象站点主要位于东部,由于东部降水在春季多于东南部区域,使得2#气象站点所在区域春季总体干旱频率偏高。而在夏季,属于降水量较为集中的季节,其发生干旱的频率相对较低,但夏季发生极端干旱的频率相比于其他季节,较多。区域夏季和秋季干旱特征变化较为相似,秋季相比于其他季节发生总干旱的频率较少,但是易在东南、东北部出现极端干旱的情况。冬季由于降水量减少,而昆明冬季气温一般较高,使得其蒸发量增大,因此出现干旱的频率也相比较大,总体从各季节干旱频率分析,东部和西部由于降水较多,出现干旱的频率总体低于东南及东北区域,而西北区域发生极端干旱的频率较大。
4 研究结论
(1)本文提出修正后的帕默尔干旱指数是基于云南中部43个气象站点综合分析得到,符合云南中部水文气象条件,适用于滇中部地区干旱特征分析;
(2)区域东南及东北部易出现干旱,而西北部易出现极端干旱,在具体规划时应加强以上区域水资源优化布局,深度挖掘抗旱补给能力;
(3)春季和冬季是昆明地区干旱易发季节,具体抗旱规划时应重点加强春季作物播种时的有效补水,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基础设施的规划。
本文未对区域严重及极端干旱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存在不足,在以后分析中还应重点关注以上两个干旱等级的变化趋势,为抗旱应急储备提供相应的参考。
[2]于璐.云南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07):149-150.
[3]王敏.我国云南干旱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10):122-124.
[5]关明皓.辽宁北部区域1965~2015年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7,25(01):100-103+108.
[6]马哈提·穆拉提别克.新疆阿勒泰地区连续无雨日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04):47-49+148.
[7]吐尔洪·艾力.塔河流域干旱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11):18-21.
[8]胡娜.“类内-类间”综合干旱指数在辽宁省干旱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06):56-59.
[9]周寒.干旱风险评估及监测预警模式探讨[J].地下水,2019,41(03):156+178.
[10]李娜,霍治国,钱锦霞,肖晶晶,周晓宇.基于改进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山西省气象干旱时空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8,40(031-13.
[11]方黎明,王多银,房皓.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趋势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14):336-345.
[12]张力,雷永登,陈阜.近60年河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时空规律[J].作物学报,2017,18(14):1-10
[13]陈文华,徐娟,李双成.怒江流域下游地区气象与水文干旱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7(14)1-94.
[14]容锦盟,周丹,罗静,朱海玲,郭广.4种干旱指标在华北地区气象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37(01):259-267.
[15]钱莉莉,贺中华,梁虹,杨朝晖,曾信波.农业干旱监测方法与指标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9(06):5-8.
[16]王玲玲,罗伟,何巍,卢晓宁,朱玉璘,黄德刚,段修荣,袁立新.基于气象指标优化模型的自贡地区干旱等级评定[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02):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