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赵文彬 李明 有东华”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区水库勘查中的应用
在喀斯特地区修建水利工程,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水库渗漏、坝基稳定和渗漏、地下洞室涌水和围岩稳定等,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效益,因此,查明岩溶发育的规律,研究其对工程产生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工程处理措施,是在碳酸盐岩层地区修建水利工程的前提条件。
近年地球物理勘探在岩溶水文地质勘察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方法有地震法、声波法、电磁法、电法、地质雷达等,用于确定岩溶含水层的地下水位与流向、岩溶发育情况、岩溶规模和延伸方向等。本文应用高密度电法对某水库坝址岩进行勘察,有效的探测出了坝址区岩溶发育情况,为水库扩建方案的可行性提供资料支撑。
1 高密度电法原理
高密度电法原理上属于电阻率法的范畴,是一种阵列布置的物探方法,也称自动电阻率系统,是直流电法的发展,其功能相当于四极电测深与电剖面法的结合。该方法观测点密度高,获得信息量丰富,可以较详细地探测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电性变化。
探测时通过电极向地下供电形成人工电场,通过对地表不同部位人工电场的扫描测量,得到视电阻率断面图像,由此来了解地下介质视电阻率ρs的分布,根据地下介质视电阻率的分布推断解释地下地质体的情况。
2 工程应用实例
水沟河水库始建于1965年,1966年竣工投入运行,坝高18m,总库容55万m³(规模为小(二)型)。水库主要以农田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由于水库存在病险情况,由当地政府组织2010年对大坝进行了除险加固处理,根据现场调查,现状水库运行正常,外坝坡及左右坝肩位置均未见渗漏或绕坝渗漏的情况,各建筑物运行良好。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水沟河水库已不能满足下游受水区需水要求,水库急需增加库容,提高水库的屯蓄能力。初步的扩容方案是把现有的水库坝体加高,将目前2072m的蓄水高程提高至2085m,库容由现状66万m³扩至120万m³。
2.1 库区地质概况
坝址位于河道近SW流向,谷底宽25~30m,局部30~50m,河床比降10%~12%。库区地表分山岭高程一般在2230m~2450m左右,最高点为工程区西侧鹰窝岩山顶,高程2471.0m,河谷最低高程2090.0m,库区相对高差140m~360m,属低中山地貌。库区大部分为基本对称的“V”字型河谷,两岸地形坡度多为30°~45°的陡坡,局部为陡崖,崖高一般不超过10m,河谷宽度多在10~25m。
库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卧牛寺组(C₃W):深灰~褐红色凝灰岩,灰褐色玄武岩。二迭系下统(P₁):灰黄色生物碎屑灰岩,黄灰色泥灰岩夹灰岩。三叠系中统河湾街组(T₂h):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
图1-2 水沟河水库坝址库区地层分布简图
库区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以风化裂隙水为主,岩溶水、孔隙水次之。在碎屑岩分布区,地下水以风化裂隙水为主,地下水大部分地区与地表水分水岭基本一致。地下水自高处向低处运移至相对隔水层后,并于沟谷或低洼处呈小泉或散浸等形式由溢出地表,沿沟谷径流于水库汇集。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地下水总体向南运移,于低凹处呈泉水出露。
2.2 工作布置
本次物探高密度电法在水沟河库区共布置了7条剖面,分别为1~7线。工作布置详见图3。
图3 水沟河水库高密度测线示意图
2.3 物性参数选取
根据电阻率等值线的形态、数值、结合地质资料,划分电阻率异常区域,再选取有代表性的电阻率异常区域,结合实地地质资料划分各个地质体的范围,定性定量的做出解释。
根据工区主要介质的电阻率参数,结合电阻率异常特征分析,工区主要出现的地质体电阻率形态,数值大小特征如下:
(1)坝体:主体为粘土、回填土、粉土组成,表现为低电阻异常,电阻率等值线较均匀,数值大小在20~250Ω.m之间。
(2)玄武岩(强风化):表现为低电阻异常,电阻率等值线较均匀,规模大数值低,电阻率数值大小一般小于200Ω.m。
(3)灰岩:表现高阻异常,规模大,电阻率数值变化范围大,完整程度高的灰岩,电阻率较大,数值大小一般大于1000Ω.m,最高可达6000Ω.m以上,风化破碎程度高的灰岩,数值大小一般在400~1000Ω.m之间。
(4)岩溶:为电阻率低阻突变异常,在高阻区中或与高阻相邻,电阻率等值线呈封闭或半封闭、陡倾条带状等,数值大小在50~400Ω.m之间。
2.4 定性及半定量推断解释
(1)1线
图4 1线温纳装置测深推断剖面图
图5 1线三极装置测深推断剖面图
1线剖面温纳装置长256m,三极装置长136m,剖面方位角338°,由坝体正上方通过。剖面桩号0~90m段上部为一均匀低阻区,应为坝体粘土、回填土引起;下部由ZK104揭露为强风化灰岩,电阻率偏低,在200~400Ω.m左右,向下有变高的趋势。桩号90~256m段为大范围高阻区,应为灰岩、白云岩引起,其中100~120m段之间有一处封闭状低阻突变异常,长宽为12×4m,电阻率在200~400Ω.m之间,推断为一处溶蚀破碎引起,顶板埋深约3~5m。
(2)2线
图6 2线温纳装置测深推断剖面图
图7 2线三极测深推断剖面图
2线剖面温纳装置长241m,三极装置长117m,剖面方位角338°,从坝体上穿过与1线基本平行,位置略低。剖面桩号0~25m段近地表为高阻区,电阻率3000~6000Ω.m之间,下部为陡倾条带状低阻突变异常,电阻率50~600Ω.m,下部由ZK101揭露为强~中风化灰岩,当中有明显的岩溶发育现象,推断近地表为较完整的灰岩,下部为溶蚀破碎带引起,低阻异常呈半封闭状,向山体内斜插,长宽为40×20m。桩号25~85m段上部为一均匀低阻区,应为坝体粘土、回填土反映;下部由ZK102揭露为强风化灰岩,电阻率相对较高,在300~1200Ω.m之间,向下有变大的趋势。桩号85~241m段为大范围高阻区,应为灰岩、白云岩引起,其中100~110m之间,有一处半封闭-封闭状低阻突变异常,长宽为15×10m,推断为一处溶蚀破碎引起,顶板埋深约25~30m。桩号140~230m段近地表为低阻区,电阻率在50~400Ω.m之间,地表可见明显溶沟、碎石,推断应为近地表的粘土、碎石土引起。值得注意的是在140~160m地段下部埋深约20~25m处出现一团状低阻区,电阻率在400~1000Ω.m之间,推断为岩溶发育引起。
(3)3线
图8 3线温纳装置测深推断剖面图
3线剖面长385m,剖面方位角35°,位于水库西侧。剖面桩号0~230m地段为大模规高阻区,电阻率一般1000~6000Ω.m之间,应为灰岩、白云岩引起,其中30~35m之间近地表地段有一处封闭状低阻突变异常,长宽为10×8m,推断为一处溶蚀裂隙,顶板埋深约1~2m。75~85m之间段有一处封闭状低阻突变异常,长宽为12×7m,推断为一处溶蚀裂隙,顶板埋深约8~10m。桩号80~135m地段下部埋深约18~20m处出现半封闭状低阻区,电阻率在300~800Ω.m之间,推断为岩溶发育引起。桩号230~385m段为大模规低阻区,电阻率等值线较均匀,数值大小在20~250Ω.m之间。地表多处出露玄武岩,推断为玄武岩地层引起。
(4)4线
图9 4线温纳装置测深推断剖面图
4线剖面长264m,剖面方位角25°,位于水库南东角山丫口处。剖面桩号0~150m段电阻率相对较高,一般为200~1000Ω.m左右,推断为灰岩、白云岩引起,电阻率数值变化较大,桩号20~25m段较高,故认为灰岩、白云岩相对较完整,桩号25~150m段相对偏低,可能是灰岩、白云岩的风化破碎程度高的缘故,下部电阻率有变低的趋势,推断部可能存在岩溶发育。上部桩号80~150m之间段近地表有连续两处“碗状”低阻异常区,“碗底”深度约12~15m,地表浮土较厚,未见基岩出露,推断该低阻异常为粘土引起。桩号150~264m地段为大模规低阻区,电阻率等值线较均匀,数值大小在20~250Ω.m之间,地表可见玄武岩出露,推断为玄武岩地层引起。
(5)5线
5线剖面长255m,剖面方位角320°,位于水库南东角一带。5线剖面全线为低阻区,电阻率等值线较均匀,数值大小在20~250Ω.m之间,地表多处可见玄武岩出露,推断为玄武岩地层引起。
图10 5线温纳装置测深推断剖面图
(6)6线
图11 6线温纳装置测深推断剖面图
6线剖面长529m,剖面方位角大致为305°,沿水库南岸布设。剖面桩号0~40m段浅部至较深均为低阻区,电阻率等值线较均匀,数值大小在20~150Ω.m之间,结合4线成果,推断为玄武岩地层引起。剖面桩号40~115m段近地表为低阻区,电阻率等值线较均匀,数值大小在40~250Ω.m左右,推断为地表粘土层引起;下部电阻率一般为200~1000Ω.m之间,推断为灰岩、白云岩引起,其中90~110m段深部出现低阻突变异常,推断为岩溶发育引起。桩号115~480m段上部为大模规高阻区,下部为大规模低阻区。上部电阻率多在800~6000Ω.m之间,应为灰岩、白云岩引起。下部电阻率普遍小于200Ω.m,低阻异常形态、数值接近于玄武岩的特征,推断该地段下部应为玄武岩地层。其中145~160m段近地表有一处半封闭状低阻异常,长宽为20×8m,推断为一处溶蚀破碎引起,向下延伸0~15m。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桩号225~320m地段中间段推断的玄武岩与灰岩界线的上方低阻异常明显,几乎出露地表,电阻率多在200~600Ω.m之间。结合该地段地形、地貌特征,推断该异常可能为灰岩滑坡体引起。桩号480~529m段为一均匀低阻区,电阻率为20~250Ω.m之间,应为坝体粘土、回填土引起。
(7)7线
7线剖面总长248m,三极装置有效观测长度126m,剖面方位角约118°,与6线基本平行,高程略高。7线剖面上部为大模规高阻区,下部为大规模低阻区,与6线相似,异常体位置对应良好。上部电阻率多在800~6000Ω.m之间,应为灰岩、白云岩引起。下部电阻率普遍小于200Ω.m,低阻异常形态、数值接近于玄武岩的特征,推断该地段下部应为玄武岩地层。其中桩号0~10m段下方为低阻区,紧邻钻孔ZK101中揭露的岩溶发育段,电阻率向下有变低的趋势,推断该位置岩溶发育的可能性大。
图12 7线三极装置测深推断剖面图
3 结论
(1)通过本次高密度电法工作,查找出库区地段灰岩、白云岩与玄武岩的大致分布情况。在水沟河水库区,玄武岩主要分布于库区的北东面,灰岩、白云岩主要分布于坝基地段和库区南西岸地段。整个库区的蓄水区域大部分位于玄武岩地层中。
(2)推测了3个岩溶发育区,分别为①、②和④号岩溶区。①、②号岩溶区位于坝基两端;④号岩溶区位于南东角地表出露漏洞地段附近。
(3)在6线中间地段(库区南岸),推测了一个可能由滑坡体引起的异常,③号异常区。异常属不良地质体。
(4)推断6线北西段(靠近坝体端)下部低阻异常为玄武岩地层引起,玄武岩为隔水层,这对水库蓄水是有利的。
(5)物探测量结果显示场址区没有明显的断层迹象。推断场址区内大规模构造不发育。
结语:高密度电法在本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经钻探证实后,可作为建库防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