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罗凤”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泥石流的预防
—以元江县南溪河地质灾害调查为例
(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昆明 650231)
摘要:本文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入手,对形成泥石流的物质来源进行分析,以元江南溪河地质灾害调查为例,分析泥石流物质来源的形成机理、分布情况、形态特征等,从而提出对泥石流的有效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预防泥石流的发生,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害。
关键词:泥石流 固体来源物 形成机理 治理建议
1 概述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它具有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点。
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泥石流由于其高速前进,携带巨大的石块,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而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我国山区面积较大,泥石流灾害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对泥石流的有正确的认识及积极的预防,能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一般可分为三个区:即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对泥石流的预防,就要对泥石流的分区有正确的认识,并针对各区进行相应的措施处理。而要对泥石流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则要从泥石流的形成区入手。从源头制止泥石流的发生。
根据泥石流的机理分析,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有:
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以上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因此,针对泥石流的源头防止,则应针对泥石流频发地区的地形、地貌及水文条件进行分析。
本次泥石流源头预防分析以元江县南溪河发生的泥石流为例,从泥石流的固体碎屑物来源,即条件(2)进行分析。
1.1 工程概况
元江县南溪河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曼来镇,我院对该条河道进行河道堤防整治勘察设计,该工程于2013年10月开工对河道进行堤防整治施工。工期尚未结束,于2014年6月6晚日至7月6日及7月20号晚至21号晚,遭受两次单点暴雨,暴雨引发南溪河泥石流型洪灾事故。特别是7月20号晚至21号晚,暴雨受“威马逊”台风影响,所引发的泥石流规模较第一次大。这两次的洪灾事故受灾范围广,冲击性强,给南溪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区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事故发生后,经实地勘察,工程发生水毁严重,治理防洪堤防冲毁倒塌1348.69m,防洪堤掉脚1165.26m,河道填埋1774m,其余挡墙虽未发生倒塌和堤脚破坏,但迎水面受泥石流强烈冲击,已变得凹凸不平,墙面受损严重。所有已施工完的河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需对受破坏的河堤进行修复,同时查明泥石流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预防泥石流。
图1 堤防被冲毁
图2 堤防被冲毁
图3 河道内淤积严重
1.2 区域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区域地质测绘,工程区处于哀牢山地区,山高谷深,水系发育,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南溪河源头分水岭高程约为2205.0m,汇入元江河口高程约375.0m,相对高差为1830m。区内主要分布构造侵蚀地貌,山体地表冲沟发育。
区内地层主要分布下元古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岩性变质石英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变粒岩、大理岩及少量斜长角闪岩、斜长方柱透辉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石英砂岩等。河谷内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细砂、砂卵砾石层、块石、漂石等。
南溪河流域处于区域性大断裂红河断裂和哀牢山断裂所挟持地块上,属变质岩分布区,岩体破碎,岩浆活动强烈。测区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
1.3 工程地质概况
河道治理段为南溪河曼莱镇至元江县城段,河流由北西流向南东,治理段相对高差为328.0m。该段河谷属红河大断裂形成的断裂河谷,河谷两岸山坡冲沟发育。区内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河道蜿蜒曲折,呈“S”型展布,并于河湾地带形成一级阶地。河道治理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和下段均处于狭窄河谷出口段,地形相对开阔,河床两岸普遍发育一级堆积阶地,河床上多分布河漫滩和心滩。
根据现场踏勘,河道两岸多为冲洪积堆积区,松散堆积层较厚,岩性主要为砂卵砾石、块石、漂石构成的土质岸坡,抗冲刷能力差,局部岸坡已产生失稳。
1.3.1 泥石流固体碎屑物分布
本次工作对南溪河上游及源头进行工地地质测绘,对河道上游发育的22条规模较大的冲沟进行进行了现场踏勘。通过对各冲沟口堆积物分布特征、沿河两岸冲刷、堆积特征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对南溪河两岸22条冲沟调查,仅少数冲沟口可见泥砂、块石等堆积,大部沟口均不存在堆积物。见下表1。
表1 南溪河两岸主要冲沟口堆积物特征统计表
位置 | 冲沟 编号 | 沟口堆积物特征 | 位置 | 冲沟编号 | 沟口堆积物特征 | 备注 |
顺 流 右 岸 | 1# | 堆积砂卵砾石、块石 | 顺 流 左 岸 | 2# | 无堆积 | |
4# | 少量泥砂 | 3# | 少量块石 | |||
5# | 少量卵砾石、块石 | 7# | 洪积扇堆积 | |||
6# | 无堆积 | 21# | 少量块石、漂石 | |||
8# | 洪积扇堆积 | |||||
9# | 洪积扇堆积 | |||||
10# | 洪积扇堆积 | |||||
11# | 无堆积 | |||||
12# | 无堆积 | |||||
13# | 无堆积 | |||||
14# | 大量泥砂 | |||||
15# | 少量卵砾石、块石 | |||||
16# | 少量卵砾石 | |||||
17# | 少量卵砾石 | |||||
18# | 少量卵砾石 | |||||
19# | 大量卵砾石、泥砂 | |||||
20# | 少量卵砾石 | |||||
22# | 少量卵砾石 |
从调查结果分析,南溪河泥石流固体碎屑物分布具如下特征:
南溪河上段河道舒缓弯曲,河谷狭窄,河床比降较陡。河水冲刷两岸山脚,形成少量漂石、块石及卵砾石并冲向下游。两岸冲沟口仅有少量砂卵砾石及块石堆积。主河床上始出现少量漂石,主要为卵砾石、块石。主河床堆积量很少。
中段河道呈“S”型弯曲,河谷渐渐变宽狭窄,河床比降逐渐变缓。河床凹岸侧蚀作用强烈,形成少量漂石、块石及卵砾石,凸岸堆积成河湾地带,形成不连续的1级阶地。两岸冲沟口仅有少量砂卵砾石及少量块石堆积。主河床上始出现大量漂石及卵砾石、块石及卵砾石,堆积量逐渐增加。河湾区的1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可见大量漂石、块石及卵砾石堆积,厚度1.0~3.0m。
下段河流逐渐流出相对狭窄山谷地带,进入开阔地带,至高寨桥一带山谷变窄,河谷形成“锁口”地形。该段河谷宽阔,河床比降较缓,水流减慢,导至大量固体碎屑物堆积下来,两岸形成连续分布的1级堆积阶地;两岸冲沟沟口形成巨大洪积扇(如7#、8#、9#、10#沟)。洪积扇与1级阶地相连,形成大量漂石、块石及卵砾石堆积。曼章那村桥~元江段,河流逐渐流出相对狭窄山谷地带,进入开阔地带。南溪河大桥至元江交汇口河段与元江河谷连成一片。两岸冲沟口仅有少量砂卵砾石及块石堆积。该段河谷宽阔,河床比降较缓,水流减慢,导至大量固体碎屑物堆积下来,两岸形成连续分布的1级堆积阶地,形成大量漂石、块石及卵砾石堆积,厚度1.0~6.0m。
1.4 泥石流固体碎屑物来源分析
南溪河流域呈狭长形,形成区不明显,松散物质主要来自于中游地段,泥石流沿沟谷有堆积也有冲刷搬运,形成逐次搬运的“再生式泥石流”,属于河谷型泥石流。
经调查,南溪河两岸及两岸分布的冲沟内近期未发现规模较大滑坡、山体坍塌等地质灾害,故不存在突发性的泥石流固体碎屑物发源区。
泥石流固体碎屑物主要来源于为河床两岸常期形成的松散堆积体,即河床两岸和河湾地带分布的1级阶地、两岸冲沟口洪积扇的堆积物。南溪河大曼旧桥以上河段两岸山体常年受河水冲刷侵蚀,不断产生砂卵砾石、块石、漂石,经河水搬运并堆积于下游河床两岸形成1级阶地;而两岸冲沟则在沟口形成洪积扇。少部分固体碎屑物量来源于两岸地表雨水冲刷、修路及采矿、采石所产生的泥土和石碴。
图4 上段河道内固体碎屑物
图5 中段河道内采石所产生的泥土和石碴
图6 中段河岸的松散堆积物
图7 下段岸坡的堆积物
沿河流两岸冲刷侵蚀形成的固体碎屑物质主要为漂石、块石及卵石,夹杂大量砾砂,形成阶地堆积。漂石直径大者可达3m以上。河流两岸冲沟内所产生的固体碎屑物质主要为块石、卵砾石及泥砂,形成洪积扇堆积。漂石、块石磨圆度较差,卵砾石磨圆度较好,所有堆积物几乎均无分选性,随机堆积于河谷内。
通过对河流地貌特征调查和固体碎屑运移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泥石流各区段功能往往相互交叉,流通区和堆积区同时也能产生固体碎屑物,河水先堆积的物质被冲走,后运移来的物质又形成新的堆积。南溪河流域降水量少时,河床两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多年逐渐形成大量堆物。当突发大雨时,河水流量突然增大,河床宽度无法容纳下泄水量,河水漫出河床淹没1级地、洪积扇,大量堆积物被河水冲起并带入下游河道,并于河道由宽入窄处堆积。形成下一次泥石流的物质来源。
因此,南溪河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主要为河道长年堆积搬运及历年不断形成的阶地和洪积扇堆积。
2、针对物质来源对预防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措施建议
根据对南溪河泥石流的源头调查及形成机理综合分析。对泥石流的预防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在流域内多处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即降低由冲沟汇入河道的固体碎屑物量;同时降低流域内人工产生的固体碎屑物量。
(2)对泥石流流通区两岸进行护堤措施工程,防止泥石流对堤岸的破坏及产生新的固体碎屑物。导流护岸型式原则上应考虑重力挡墙。墙高应高出两岸1级阶地。
(3)由于部分泥石流各区段功能往往相互交叉,流通区和堆积区同时也能产生固体碎屑物。因此,过流断面要考虑泥石流的流量、流速,不光是洪水的流量流速,堤线位置原则上应该退到阶地位置或河槽边缘,不占河滩。让河滩区成为泥石流自然消能区。
(4)应考虑为泥石流留出较开阔的停淤场所,不考虑河滩上的农田保护,堆积区河段可以划定范围作为当地枯季采砂场,如不采,可能过一段时间又淤满,治理工程又失效。
(5)泥石流整理属一个系统工程,难于短期内完成,建议采取拦挡工程、排导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拦挡工程:在流通区尾段设置拦碴坝,构筑过水不过碴的拦挡工程,有效分离泥石流中的水和固体碎屑物。拦截上游泥石流所携带的固体碎物屑。同时取缔沿河分散的挖砂取石场,集中在上述拦挡工程储淤区内取砂取石,既能及时清除堆积的砂石来增大拦挡容量,又能满足当地建筑需要。
2)排导工程:主要对主河道流水和两岸冲沟来水进行导流,保证流水归槽流动。修筑河堤与拦挡工程及两岸冲沟口形成无缝连接,使上游来水顺利归入主河槽而向下游排泄,从而防止河水泛滥,把阶地和洪积扇所堆积的固体碎屑物冲起带走而形成泥石流。
(5)加强河流疏通工程,及时清除治理河段上游和两岸冲沟内冲入的碎屑物质,确保河道内流水通顺。
参考文献:
[1] 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元江县南溪河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昆明: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9。
[2] 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南溪河河道治理工程水毁修复及变更设计报告。昆明:昆明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09。
[3] 《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5]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
[6]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
[7]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