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杨春华”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浅谈晋宁县退耕还林和水源地保护
(晋宁县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办公室 邮编:650600)
摘 要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水源地、河道周边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后,可有效的降低周边区域的水土流失量和增加蓄水量,并净化水质,论文简述了晋宁县实施退耕还林取得的各方面效益,探讨了水源地保护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可行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水源地 保护 意义
前言:退耕还林对水源地保护和减少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和营造林等手段,达到对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可有效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石漠化,致使我国干旱、沙尘暴、泥石流、雾霾、洪涝等自然灾害频有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生态安全受到威胁。1998年特大洪水,2002年3月影响严重的沙尘暴天气,2009冬春连续四年的旱灾,多城市冬季雾霾气候,都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息息相关。
森林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能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水质和产生氧气,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根深蒂固,建国以来在生存与粮食危机下,林区的人民毁林开垦情况严重,农业得到发展,但却造成了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等恶果,这一现象在晋宁县也普遍存在,像晋宁县的晋城镇化乐片,夕阳乡的夕阳村、保安村等地,植被破坏严重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据统计2014年晋宁县共发生洪涝灾害9起,累计造成84435亩农田受淹,房屋进水349间,受损132间,形成危房38间,倒塌民房55间,7座坝塘出现险情,112米河堤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6202.25万元,因旱造成267亩农作物受灾。其中受灾面积170亩,成灾面积97亩,2.75万人,244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灾害频有发生,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青山绿树已变成荒坡杂草,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下降,特别是在公路沿线和水库、河道、城镇的周边区域,因人为活动较频繁,且农民利于耕作,取水方便,沦为坡耕地面积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县约有4万余亩坡耕地,且大部分为毁林开垦面积。随着近年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次生灾害也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晋宁县具备了用粮食和金钱换取生态环境的条件,其中水库、河道重点区域的坡耕地的退耕还林显得尤其重要。
2.分析晋宁县退耕还林的现状
晋宁县2002年,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4000亩,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首先“绿了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工程造林区平均郁闭度已达65%以上,水土流失量也明显减少,其次“富了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实施使700多户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耕地减少但是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及调整产业的机会。
上述的数字仅是国家安排晋宁县完成的退耕还林任务,其实民间也通过多种方式实施着退耕还林工作,这些绿化面积虽分散未连片,但大部分都是位置重要,水土流失较重的区域,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非常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2.1农户(业主)承包坡耕地绿化
据统计全县自1994年荒山拍卖以来,共由私人承包20多万亩荒山、荒地(坡耕地),其中约有1.5万余亩属坡耕地,这些面积大部分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绿化,栽种的树种主要以桉树、绿化苗木、果树、核桃为主,后期发展保护的空间很大。
2.2政府鼓励重点区域退耕还林
自2008年全市大力开展城乡园林绿化工作以来,县乡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工作,对重要公路沿线、水库汇水区、城镇面山、滇池面山等区域加大绿化力度,其中就有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如县小Ⅱ型马鞍塘水库北侧水源地绿化,柴河水库东测水源地绿化,全县核桃基地建设、政府样板林等工程,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的方式完成了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工作。
3退耕还林效益分析
3.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明显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就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几年的实施,在水土保持、抑制洪涝灾害等方面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晋宁县年平均降雨量910mm,林地降雨按35%(经验测算和数据综合)变为地下蓄水,按晋宁县4000亩退耕还林面积计算,预测年平均调蓄雨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林地增加蓄水比例×退耕还林面积=85万m3,相当于85万立方米的地下水在一年内慢慢渗出,且水质要优于水库水。除蓄水量效益以外,退耕还林在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生态景观改善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效益。
3.2 退耕还林长效机制如何保障
从长远看,为保证退耕还林功能的长期发挥,就必须解决退耕户的收益问题,只有农民日子好过了,才能彻底的保护好森林,不再复耕,所以解决退耕农民的生计是退耕成果得到延续的基本保障。
晋宁县农民收入来源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传统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打工收入、其他收入。实施退耕还林后,传统种植业收入因产业结构调整和精耕细作的原因,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反而略有上升,养殖业收入略有下降,因耕地减少,外出劳务打工收入明显增加,如晋宁县内的青龙村因500多亩坡耕地还林后,农民耕地减少,很多农民由以前的大面积耕种包谷、荞等,转为耕种价值更高的蔬菜,现在村子内蔬菜的品种明显增多,葱、小洋芋、瓜等蔬菜在县城内还小有名气,还有部份村民外出到县城、安宁市、玉溪市等地打工,家庭收入提高的比例非常明显,同时国家补助的钱粮直接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
4.退耕还林对水源地保护的意义
4.1地类植被水土流失分析
晋宁县于2007年在云南省大春河建成坡面径流小区共12个,1#和2#为乔灌混交林试验区,乔木为藏柏,灌木为小叶女贞;3#和4#为乔木林试验区。乔木林为藏柏;5#和6#为经果林试验区,栽植有日本藤梨;7#~12#为农作物区,种植玉米,套种大豆。
1#区乔灌混交林 3#区乔木林 5#区经果林
7#至12# 农作物 自动气象观测站 泥沙自动观测仪
大春河径流小区径流泥沙统计表 | ||||||||||
小区号 | 坡度(°) | 坡长(m) | 坡宽(m) | 地类植被 | 雨量(mm) | 降雨侵蚀力(MJ.mm/(ha.h)) | 径流深(mm) | 径流系数 | 土壤流失量(t/hm2) | 备注 |
1 | 15 | 20 | 5 | 乔灌混交林 | 941.7 | 1458.5 | 5.4 | 0.01 | 0.1 | 自动监测 |
2 | 15 | 20 | 5 | 乔灌混交林 | 941.7 | 1458.5 | 5.6 | 0.01 | 0.1 | 人工监测 |
3 | 15 | 20 | 5 | 乔木纯林 | 941.7 | 1458.5 | 6.2 | 0.01 | 0.1 | 人工监测 |
4 | 15 | 20 | 5 | 乔木纯林 | 941.7 | 1458.5 | 6.6 | 0.01 | 0.4 | 人工监测 |
5 | 15 | 20 | 5 | 经果林 | 941.7 | 1250.8 | 3.8 | 0.00 | 0.2 | 人工监测 |
6 | 15 | 20 | 5 | 经果林 | 941.7 | 1250.8 | 3.8 | 0.00 | 0.2 | 人工监测 |
7 | 15 | 20 | 5 | 等高耕地 | 941.7 | 1467.3 | 6.9 | 0.01 | 5.9 | 人工监测 |
8 | 15 | 20 | 5 | 套种耕地 | 941.7 | 1467.3 | 7.1 | 0.01 | 6.7 | 人工监测 |
9 | 15 | 20 | 5 | 等高耕地 | 941.7 | 1467.3 | 7.8 | 0.01 | 7.7 | 人工监测 |
10 | 15 | 20 | 5 | 套种耕地 | 941.7 | 1467.3 | 8.1 | 0.01 | 10.0 | 人工监测 |
11 | 15 | 20 | 5 | 等高耕地 | 941.7 | 1467.3 | 8.4 | 0.01 | 10.7 | 人工监测 |
12 | 15 | 20 | 5 | 间作耕地 | 941.7 | 1467.3 | 8.6 | 0.01 | 10.9 | 自动监测 |
结果分析:根据大春河水保监测站2015年数据可以看出,混交林水土流失量(以下均以t/hm2表示)为0.1,乔木纯林平均为0.25,经果林平均为0.2,坡耕地(旱地)平均为8.65。坡耕地每公顷水土流失量约为经果林的43倍,约为乔木林地的35倍,约为混交林地的865倍,乔灌混交林是防治水土流失、水源涵养效果最好的林分。
5.退耕还林实现水源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5.1 政策持久和水源保护问题
退耕还林实施后农民收入是否下降,是否会毁林复耕,这是成败的关键,还有惠民补助是否满足农民退耕需求也是一个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因粮价、其他农副产品等市场价格上涨,而国家对退耕还林补助标准不变,导致退耕还林补助比不上种粮食的收入,如果这一政策长期无法得到改善,退耕农户自发的“利已”行为会促使农户重新选择种粮食,这势必将发生新一轮的毁林复垦,这将对生态保护政策形成不良的影响。
5.2数量质量的问题
晋宁县仅2002年国家安排了4000亩的退耕还林任务,分布于洛武河水库上游和滇池面山区域,市县、林农也完成了一些退耕任务,但对于全县4万多亩坡耕地来说,还远远达不到保护水源的要求,林农自行组织的退耕还林,主要栽种了桉树、果树等,没有全部形成混交林,在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方面没有实现最强的功能体现。
5.3重点区域力度不够
晋宁县在水源区内存在大量的坡耕地,耕种带来的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洪涝灾害等危害巨大,由于缺少惠民政策和资金支持,重点区域的退耕工作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成了一块各级都头痛的“硬骨头”。
6.加强退耕还林水源保护功能的建议
水源区耕地的造林和保护工作是需要长期抓的,特别是晋宁县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蓄水、水质安全、水源林保护等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全县可持续发展,故建议:
6.1 强化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无法以实物性质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如产业的蓄水、防止的水土流失、净化的空气和水,这就形成在了对“环保”付出了劳动和投资,却得不到收益这一现象,最后形成没人愿意从事生态的怪圈。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自然灾害增多的恶果。解决的办法:政府对生态受益人和贡献人实施一种平衡管理,简单来讲就是政府付钱给贡献人,提高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环境保护者与受益者的社会平衡,因此针对晋宁县,应继续强化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政策已经在全国很多地区正式实施,公益林实施生态补偿,但这些费用被省、市、县等各级提留后,林农能拿到的补偿低之又低,换句话说,林农每亩公益林得到的补偿,还不如上山砍一棵树卖出的钱,这样的补偿机制是很难长期、稳定的引导林业快速发展的。解决的办法只有全市、全县各级积极筹措资金,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的大好局面。
6.2重点区域的“必退”政策
根据上述实例,可以看出水源林可以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量,增加水库蓄水,净化水质,全县水库、河道、水源区等重点区域又是坡耕地较为集中的地方,该区域造林后,将极大的改善晋宁县水资源的可利量,并形成水生态系统的第一层有力屏障,全县应联合林业、水务、国土、环保、交通、乡镇等多部门,出台惠民政策,重点区域“必须”实行退耕还林,只有强有力的政策才能改善全县蓄水和水质等问题。
6.3加快后续产业的发展。
发展后续产业是实现保护水源林和退耕还林成果最有力保障,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根本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一定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地方适宜的要大力扶持,增加退耕农户收入渠道,保障还林后的稳定,同时,还应加强资金、项目支持,出台税收、费用减免优惠政策。
6.4改造林分结构
从水土保持监测站数据可以看出,营造混交林是水源涵养功能效果最佳的林分结构,,全县应推广乔、灌、草混交林营造模式,同时加大乡土树种的种植范围,使林分接近自然林分,促进人工林向水源涵养林功能的转化。
结论:退耕还林是关系全县水源安全的一项长远工作,涉及水源地保护,防治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减少洪涝灾害等环境问题,全县要处理好水与林、退耕与增收、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强有力的水源林保护措施,改变粗放型资源消耗模式,发展经色经济,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推进全县退耕还林工作,实现保护水源区这一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