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杨开祥”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关键词: 河道污染治理 生态化 方案 效益
宜良县城区河道西河西门段污染治理生态化建议
杨开祥
昆明市宜良县水务局水利建设管理服务中心 昆明宜良 652100
摘 要: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向河内倾倒,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本文叙述县城河道概况,分析污染存在的原因,提出河道污染治理的方案,且县城河道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及技术参考。
关键词: 河道污染治理 生态化 方案 效益
1. 引言
宜良县县城以雉山为中心,向四周分布,可谓依山旁水,人杰地灵,地理位置绝佳。城区主要河流西河,至北向南流经县城,担负着城区防洪和灌区供水的任务;西门河、六十铺河、小直河、钰桥河至西向东成网状形分布于城内,担负着城区防洪和周围农业生产供水的任务。上述河流曾经为宜良县城的发展,灌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河道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
创建卫生县城,打造花乡水城,河道污染治理问题首当其中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宜良县委县政府对城区河道污染治理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没有达到预订的目标。
在河道污染治理中,如果没有各个环节的统筹规划、统筹治理、协调推进、全民参与,河道治理将是孤立的。只有从统筹规划、统筹治理、协调推进、全民参与的角度出发,才能实现水清、岸绿、河畅的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河流的治理向着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全功能拓展。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治污,转向综合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并引入国际通行先进的自然河道整治理念。这是一种转变过程:即从初期的主要满足防洪排涝的问题,引入生态堤的理念,在突出自然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治理,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水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我县建设成为卫生县城、宜人宜居的花乡水城。
2. 西河城区河道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西河城区河道概况
宜良县城区河道主要有西河、西门河、六十铺河、小直河、钰桥河。西河是其中的主要河流,渠首—汤池河,历史记载修建于明朝洪武27年(公元1394年),至今已运行600余年。西河渠全长43公里,流经县城长(回辉村至杨家湾)约4公里,西河渠灌溉宜良坝子、南盘江以西片区2.5万亩农田。
2.1.1 河道现状
西河、西门河、六十铺河城区段大部分是十九世纪70至80年代支砌并且大部分是干砌的,抗倒塌能力低。雨季常发生沟帮垮塌,泥沙淤积,供水时输水能力不足,泄洪时排水不畅的问题。
城区主要渠道西河断面:宽5m、深2.5m、过流能力6m3/s。回辉村以上,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水是清的,还能看到游动的小鱼小虾;进入回辉村以下,特别是农闲(灌区不用水)时,河水泛黄,漂浮物多,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2.1.2水利设施情况
在鱼龙石桥设有灌溉排洪闸,最大过闸流量15.6 m3/s;在起春庙设有灌溉排洪闸,最大过闸流量10m3 /s。
2.1.3历年治理情况
解放以来,宜良县多次对城区河道进行整治;1994年,投资45万元改造鱼龙石桥大闸;1995年,投资35万元改造起春庙小闸; 2009年建污水处理厂; 2010年至2011年,连接排污管网。
2.2存在的问题
1.2.1城区河道两岸居民沿河而住,生活废水虽然已接入排污管网中,但仍有部分住户把生活废水、垃圾直接倒入河中,污染仍然严重。
1.2.2排污主管布置在河中,检修孔盖高于河底,淤积严重,排水不畅。
1.2.3西河、西门河、六十铺河城区段大部分修建于十九世纪70至80年代,雨季常发生沟帮垮塌,泥沙淤积的现象,供水时输水能力不足,泄洪时排水不畅。
1.2.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排水面积增加。2015年以前,在原有的土地建成高楼大厦,使地面截流、渗流和田间滞流减少,从而导致排水量在短期内大幅增加,加大了排洪能力。
3. 治理的必要性
3.1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从城区河道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来看,创建并保持卫生县城、打造花乡水城,必须对城区河道进行彻底治理。
3.2城区排洪的需要
西河、西门河、六十铺河、小直河、钰桥河担负着城区排洪的重任,无论是县城的面积还是城镇人口都比以前翻了几翻。后来虽然新增了钰桥河,但从城市与河道两者的发展来看,河道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要彻底解决城区防洪的问题,必须对城区河道进行整治。
3.3水环境治理的需要
目前,乡鸭湖、国际新城、东方雅典城、体育馆等项目已建成,昆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主题园、昆明复兴之路文化科技主题园和旧城改造等大批新项目快速上马,城市面貌可谓日新月异,然而,城区河道的水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因此,必须对城区河道进行整治。
4. 治理的目标
以“截污、清淤、调水、生态修复”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工程设施和生态设施,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确保供水和防洪安全;按属地原则,建立河长制,彻底治理河道脏、乱、差的现象。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发展。
5.治理的方案
5.1工程治理
5.1.1拆除西河、西门河城区段两岸10米范围内所有的房物。
5.1.2拆除河内排污管网,在两岸新建排水系统,做到雨污分流,杜绝污水排入河内。
5.1.3河道治理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设计,用生态建设理念对河道进行治理。河堤常年洪水位以下:直线段采用干砌块石做护脚防冲处理、转湾迎流顶冲和回流顶冲段采用混凝土挡墙、浆砌石防洪墙等结构处理;河堤常年洪水位以上至渠顶采用C20钢筋混凝土框格梁植草护坡、渠顶至人行道种树(低矮灌木)进行绿化。
5.1.4保护河道原有古建筑,对河道原有石拱桥翻新改造,尽量保持原有风格。
5.1.5结合柴石滩大型灌区配套工程,把柴石滩水库的水常年引1.5m³/s进入西河,展现小桥流水式宜良水乡。
5.2建立河道保洁的长效机制
明确责任,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河长、段长负责制,根据属地原则,把保洁工作分到各村委会。各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保洁人员负责本辖区的保洁工作。河长、段长组织各村委会河道保洁负责人定期对保洁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保洁工作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和奖励;做得不好的要给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6. 效益
城区河道按以上方案治理后,打造花乡水城的宏伟蓝图就能尽早实现。带来的效益主要有以下几点。
6.1 为城区防洪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6.2 打造宜人宜居的花乡水城,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6.3 为振兴宜良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7. 结语
河道治理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只要统筹规划,从源头抓好工作,严格控制污水排放;进一步完善工程和生物措施,雨污分流,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加强水环境保护意识宣传,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河流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的氛围。这样,才能实现河流、城市、经济、社会等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宜良县水资源丰富,柴石滩大(二)型水库建成后,每年平均约有2亿多m³水量流经南盘江,把南盘江中的一部分水引进城区河道,是治理城区河道,促进生态系统恢复的最快、最佳途径,是打造花乡水城的发动机、加速器,是实现宜良社会、经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
[2] 具吉祥.苏学灵.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
[3] 魏恒文.北京市中小河治理模式探讨.中国水利.2010 .04期
[4] 徐靖邦 宜良县水利志2000.6
投稿人:杨开祥 性别:男 单位:宜良县水务局水利建设管理服务中心 职称:工程师 联系电话:13769117437 单位地址:宜良县匡远街道办环城南路35号 邮编:652100 电子邮箱:ylswjjs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