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吴政杓”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禄劝县充分利用水资源开展水利扶贫
禄劝县充分利用水资源开展水利扶贫
吴政杓(昆明市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高级工程师)
本文笔者在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工作近二十年,连续从事基层农村水利工作管理十二年,结合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脱贫摘帽水利工作为例来介绍水利扶贫攻坚的经验和启发,首先简单介绍了一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基本情况,在根据该县的现状分析用水利扶贫攻坚政策得到的一些成绩和启发,然后指出水利扶贫工程工作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结合自己的一些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了针对上诉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在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尤其是“三农”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水利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村农民饮水安全的坚实基础。通过对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贫困村落进行调研,通过数据表明,大多数的贫困村组的水利工程的基本的建设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灌溉对水资源的需求,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当下,必须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来重新认识新时代水利建设的战略意义,调整发展思路,走可持续发展水利扶贫的新路子。
一、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简称:禄劝县)是云南省昆明市下辖县之一,辖9个镇、5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189个行政村,地处滇中北部,海拔1679米,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主要河流有掌鸠河,普渡河。年均温15.6℃,年降水量968.4毫米。2018年,禄劝县常住人口为48.73万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819644万元,人均GDP达1987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13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886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6765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2:27.9:44.9禄劝县是一个高原山区农业县,占有的土地面积也是较为广阔的,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区域性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在2003年,该县被国家确认为重点扶贫开发县,则黑乡、马鹿塘等乡镇依旧处于贫困状态,在2017年统计,该县还有2个省级贫困乡、20个省级贫困村、50个市级贫困村,贫困户有9696户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32865人。该县的水资源平均占有量不足有3600立方米,但遇到干旱年的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仅只有882立方米,再加上水资源的地区和海拔等分部不均匀,导致该县一般的年缺水量在1.5亿立方米,水资源紧缺问题已经成为了该县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因为缺水导致该县的经济发展受到巨大的制约。近年来,禄劝县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动脱贫摘帽。聚焦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突出“房、路、水、业”重中之重,系统谋划和着力推进脱贫摘帽。完成“挂包帮”“转走访”第一轮遍访工作,“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实现全覆盖,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36支,协调落实市级单位对口帮扶资金1.3亿元。完成4628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启动3个省级示范村建设。建成宜居农房2003户。争取到农业发展银行8亿元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贷款,着手启动51个重点村整村连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水情方面,禄劝县总面积4378平方千米,地下水总补给量为63472万m3,易灌区面积546平方千米,宜灌区可开采量12468立方,在贫困的山区,人均的用水浇地的面积不到30平方米,宜灌区仅占总面积的12.47%,宜灌区可采量仅占可采总量的46.77%。该县的水资源平均占有量不足有3600立方米,如遇到干旱年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有882立方米,再加上水资源的地区和海拔等分部不均匀,导致该县一般的年缺水量在1.5亿立方米,水资源紧缺问题已经成为了该县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无论是山区还是坝区,禄劝县整体的水资源利用情况不容乐观,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用水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因为缺水导致该县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制约。就需要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对水利方面进行调整,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当地的贫困的现状,实现水利扶贫的目标。2017年,当地政府采用了水利扶贫攻坚政策,在该县大力新修水利工程。2018年,完成水利工程2317件,投入资金合计47703万元。全县现有库塘、水窖82120个,现有蓄水3955.996万立方米,农村修建的饮用水处理厂有11座,引水的管道架设有70.18公里,改善灌溉条件的农田达95.72平方公里,占该县农田总面积的35.04%。实现贫困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85%以上,架设供水管网1369.35公里的基础上,购安净水处理设备1224台,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山区半山区48520人喝上了安全饮用水。
二、禄劝县水利发展促扶贫面临的困难
水利部《2018年农村水利工作要点》指出:“农村水利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部署,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加快推动农田水利设施提挡升级,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加大农村水利改革攻坚力度,不断推动农村水利加快发展。”扎实做好农村的水利扶贫工作,就是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大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与建设力度,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不断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水利对口帮扶和技术指导。再此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还有许多“短板”需要补。
(一)现有设施滞后于实际需求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正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黄修桥所说:“现有的大多数灌区都是属于‘供水主导型’,基本理念是计划用水、计划配水,灌溉系统实行骨干渠道连续供水、支渠轮流供水,适合农业生产大一统的模式。”他认为,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市场化及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传统的供给主导型以工程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灌区建设与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变化与需求。近年来,虽然禄劝县的农村水利设施有显著改善,但与其他建设相比,还是相对滞后,工程标准低,是地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短板,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针对禄劝县点多面广的小型农田水利需求来说,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的投入,仍显得杯水车薪,很多乡镇仍然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薄弱
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不但对水保证率的要求有所提高,对水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青山绿水,更需要干净卫生的水。但是,在农村,水环境受到污染的问题十分严峻。一些乡镇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矿井水等未经达标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现象还较突出,当农民从这些河道引水灌溉时,不仅污染土地,对粮食安全也是一大威胁。同时,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不高。水资源紧缺和灌溉用水浪费情况依然同时存在,“重灌溉轻排水”问题依然明显,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还有很大潜力。此外,禄劝县农村的防洪减灾仍旧是一个短板,许多中小河流防御洪水的能力偏弱。
(三)体制机制亟须完善
长期以来,农村水利一直靠政府号召、政策引导、行政力量组织的方式开展,缺乏法律的规范,许多重大体制问题,政府、农民、社会力量三者之间的责、权、利一直缺乏清晰的政策界线,比如,已建成工程设施的资产监管和产权归属,公益性设施运行损耗和政策性经营亏损补偿、工程的管护责任如何落实等。此外,水利投资体制与建设管理还需要不断完善。尽管都是农村水利建设内容,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不同的要求,建设标准也不一样,不能很好地统筹规划、统筹安排,也不能同步同期实施,不同部门管理的项目、不同投资渠道的项目。
三、做好农村水利扶贫工作的措施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夯实农村“五小水利”水利扶贫工程建设
对于水利扶贫的工作,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的情况对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水利的工程项目的。对于坝区的乡镇来,在进行水利工程扶贫的时候,可以采用“短频快”的模式,主要通过开发当地的地面上水资源,然后通过地下水资源作为辅助,科学布局建设节水储水性强的小坝塘将它们进行汇合,使它们最终形成小型的储水区域或者连接的灌溉渠。对于山区半山区地带的贫困村组,也可将地面水作为水利工程的主要水资源,不同的是对于人工辅助的水资源,采用的方法是对于可以进行良好的地下水收集的地方,建立一些小型而又分散蓄水池、水窖、供水管网,这样不但可以储水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完成农业的灌溉工作。对于严重缺少水资源的村组,应当积极的种植树木、对于农业种植应当鼓励鼓励扶持,这样可以很大限度上节约用水,甚至还应该开展生态清洁水流域或综合治理工程。做到了上述的工作,当地的抗旱能力会得到显著的加强,生态环境将得到保护从而进一步得到提高,使得当地的粮食产量和经济得到提升。对于水源区的村组,应当将灌溉和水资源治理两者相互结合,充分的利用特有的优势,使得当地的水资源可以使用到农业的灌溉当中,通过持续生态治理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想使得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就必须要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使得当地的粮食的产量得到提高,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正好可以解决贫困村组水资源的问题,使得当地的灌溉面积增加或改善,粮食的产量也增加,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除此之外,农村“五小水利”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具有着建设周期短的特点,使得可以广泛的运用,见效快的特点,使得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快速改善。
(二)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就一般的情况来说,大多数的贫困村组一般都是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的,各方面的水利建设都不到位,要想当地的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应当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使得有限的水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利用。进一步加快实施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兴建集中连片的供水工程,充分利用旱井旱池,积极发展雨水集蓄灌溉工程,提高农村供水标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产增收。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它的方法,对一些渠道的水进行拦截汇合,对地下水进行充分的利用,在雨季的时候也可以做好储水工作,最终的目标是使得当地的农业用水得到良好的保障,从而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摆脱贫困。
(三)加大水利新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工程效益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方面的行业也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这些行业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各自的发展。正是由于上述的良好的发展,在农业中各种各样的新科技新设备也得到了良好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效率。在水利扶贫的工程当中,也可以尽可能的使用水利工程方面的新科技和先进的科技施工技术,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和完善,使得建设的水利工程可以最大的限度做好节水和灌溉目的,使得农业用水有着良好的保障。另外,还要加强贫困村组的节约用水的宣传工作,使得节约用水的观念督促着他们,促进当地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
(四)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充分发挥县、乡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落实国家对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等公益性农田水利项目的财政贴息政策。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贫困地区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总之,水利工程在水资源管理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可实际解决山区半山区贫困群众生产用水问题,为抗旱供水和安全度汛打下坚实基础,为脱贫摘帽、跨越发展、全面小康注入了活力源。但是,水利扶贫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