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可在署名“邱云生”和转自“昆明市水利学会”的前提下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实施节水优先战略 推进水资源管理现代化
2018年2月12日,水利部下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为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确立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昆明市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流域分水岭地带,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2.02亿m³,人均水资源量仅910m³,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m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0%,所以,实施节水优先战略,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是实现昆明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
1 昆明水资源保护管理与节水现状
为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1981年昆明市第一个水源保护机构——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成立,2005年昆明市重点水源区保护委员会成立。昆明市政府创新城市饮用水源地管理保护模式,建立水资源受益区反哺保护区的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从退耕还林、“农改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饮用水源地进行扶持补助,逐步构筑起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截至目前,主城水源地已退耕还林10.7万亩、“农改林”7万亩、建设水源涵养林2万余亩,建成有机农业基地5万亩,实施“禁花减菜”4.5万余亩,完成10余个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云龙、松华坝、清水海水库水源地核心区共搬迁1.22万人,主要水源点水质保持Ⅱ~Ⅲ类,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昆明全面实施了滇池环湖截污治污,建成了5871千米排水管网、97千米截污管渠、2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7座雨污调蓄池,日污水处理规模达到216万m³,旱季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成雨季溢流污染防控设施94座,年均调蓄量97.74万m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农田与水循环利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34.1%上升到53.55%,建成湿地5.4万亩。通过多年综合治理,滇池全湖水质2016年首次由劣Ⅴ类上升为Ⅴ类;2017年继续保持Ⅴ类;2018年上升为Ⅳ类;2019年全年水质保持Ⅳ类,水质状况由重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
经过70年的发展,昆明已拥有自来水水厂14座,城市日供水设计能力达191万m³,实际日供水达到130万m³,DN100以上输配水干管总长4771千米,供水面积达到近700平方千米。
1982年昆明市成立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办公室,扎实推进节约用水工作。先后制定实施了《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昆明市再生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通过实施超计划累进加价收费制度、推广节水型器具、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和节水载体建设、落实新建项目节水“三同时”、推动再生水及雨水利用等节水措施,计划用水率达到92.07%;累计完成水量平衡测试835家,年减少漏损量约120万m³;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553家,节水型小区220个;昆明中心城区已建成14座再生水厂和546座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设计处理规模分别为16.8万m³/日和16.4万m³/日,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3.6%(含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累计城市节水量已达6.6亿多m³。
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该意见对于解决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强调通过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进行控制;并通过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四项制度给予保障。2016年10月28日,国家九部委印发《全民节水行动计划》的通知,为推进各行业、各领域节水、在全社会形成节水理念和节水氛围奠定了基础。
按照上述意见和计划开展了河湖库管理范围划定,河(湖)长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广,主要河(湖)库“一河一策”的管理模式得到完善,水质、水量和河(湖)岸线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序开展。
2 当前水资源管理与节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积极开展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水资源管理必须借助行政、法律和技术等措施,协调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制定综合的资源调度方案,才能确保资源能够被合理地使用。当前,昆明市水资源的管理和节水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水资源管理系统性不够,存在流域水系与区域管理不平衡、不协调。尚未形成流域水系管理机制,导致每个区域的管理工作都是单独开展的,标准不统一,影响到管理系统的协调,导致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各区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水价等差异较大,水价偏低导致人们节水意识不强,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的资源管控系统。
二是水资源管控系统不全面、不完善。水资源管理工作条块分割,各管理机构独自开展工作,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突出,水质污染问题突出,缺乏生态平衡的大局观。要不断完善资源管理系统,进而可以实现对各个区域和组织的统一管理。建立综合的资源管控平台系统,确保水资源都得到高效率的使用。
三是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流域管理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积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
四是借助市场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力度不够。水资源与市场的结合,可有效提升其商品属性,进而提升其价值。过低的水价不利于保护水资源,导致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
五是水科技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不足。应以全新的视角来研判水资源保护、利用与节水工作,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成本,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
3 节水优先与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昆明市是人均水资源少的地区之一,在水资源使用中,农业用水所占份额大,做好农业节水对水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3.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
一是加大水库灌区的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力度,强化渠道防渗,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改革粗放的农业灌溉方式,大力采用和推广节水、节能、高产、高效的灌溉新技术,积极探索使用喷灌、滴灌,开展低压管道、微灌及水稻旱式栽培节水技术,大力降低单位灌溉面积耗水量。鼓励广大农户在灌溉田地的时候使用喷灌,切实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完善的行业用水监督以及奖惩体系,对于行业之中水资源利用率比较高的区域,可以适当地补偿其水价,以此来提升人们的节水热情,更好地带动节水工作的开展。
二是充分挖掘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节水潜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工艺技术、政策法规等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倡采用循环及循序用水工艺,降低单位耗水量,加强开发和研制节水、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挥市场经济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作用,不断提高节水型设施和器具普及率,将城市公园绿地等市政设施普遍安装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三是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要构建管理制度,加强工程管理,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利用效率。
3.2 制定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水资源配置策略,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结合地方特色,以水权交易为市场配置水资源的主要手段,借助市场调节作用确定用水价。逐步建立水务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企业法人的方法,实现企业与政府的相互独立,吸纳多元化的投资,实现合理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配置。要借鉴国内外好的产权体系,吸引民营资本参与水利工程投资,提升民间资本的利用效率,强化资源监管力度。
3.3 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按照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切实保护农民合理用水权益,改革地区要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对定额内用水的提价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对节约部分给予适当奖励;对超定额用水不再予以补贴,并逐步实行累进加价制度。根据不同种植作物、不同水源、不同投资构成工程分类核定农业用水终端水价,探索农业水权“一卡两价一平台”模式。
3.4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将发展节水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优先发展方案,纳入财政优先安排领域;加大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启动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实施土地平整、节水设施配套、土地污染治理、平衡施肥、山水林田湖综合配套,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标。
3.5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整合,实现科技创新节水
加强技术创新,整合多学科力量,发展系统性节水技术,形成整体优势,加强对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的支持力度,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节水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的社会化。
3.6 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建立节水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节水工程规划,杜绝结构性缺水问题的出现。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是产业布局规划时,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分布,坚持以水定产。
二是拓宽渠道,加大节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设以配置水资源为主的节水工程,如水源涵养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灌区改造工程、工业节水改造、集雨设施建设等。通过节水配置工程,把丰水期的水资源储存到枯水期使用,把丰水区域的水资源引到缺水区域使用。
三是建立水资源管理与节水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开发节水新技术;建立节水推广体系,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制度和节水技术推广制度;加强节水技术的指导、示范和培训,完善节水体系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
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的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程及非工程节水措施并重,实现以节水为中心的水资源优化配套和高效利用,实现节水与开源,节水与社会、经济、环境的总体平衡,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
[2]郭爱玲.浅谈农业高效节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丝路视野,2017(11)